她们为什么不反对-古代女子面对丈夫纳妾的时候 (她们为什么不讨女生欢心)
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男子纳妾,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,因为古代的社会大环境和制度决定了男子纳妾是很正常的,与其说古代女人可以容忍丈夫纳妾,不如说是无奈的容忍吧,毕竟没有哪个女人想和别人的女人分享丈...
我们现在的婚姻当然是一夫一妻,但不少男人嘴上说着“羡慕古代,能娶很多老婆”,就像《寻秦记》里项少龙都不想回现代了。可真要穿越回去,普通老百姓根本没资格纳妾。

严格说起来是“一妻多妾”,正妻就一个,其他的都是妾。妾的地位跟正妻差远了,根本不是一个level。
不是有钱就行,得有身份。汉朝的时候,蔡邕在《独断》里写得很清楚:卿大夫能一妻二妾,士一妻一妾,官越大,妾越多。普通老百姓?不行,一夫一妻制,想都别想。
魏晋时更严,按级别来:诸王能纳8个妾,公侯6个,一二品官4个,三四品3个,五六品2个,七八品1个,老百姓不准纳。晋令里写着“诸王置妾八人;郡君、侯,妾六人”,官品令里“一二品有四妾;三四有三妾;五六有二妾;七八有一妾”。
后来元朝一开始也不让老百姓纳妾,有官员说“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啊”,结果改了规矩:四十岁还没儿子,才能纳一个。明朝一开始也管得严,嘉靖后才放开,也是四十岁无子才能纳,还规定官员不能娶风尘女子当妾,不然永不录用。

《大明会典》里写得很明白:“有妻更娶妻的,打九十板子,离异。老百姓四十岁以上没儿子,才能纳妾,违者打四十板子。”清朝也差不多,连太平天国都有规定:东王西王能娶十一个老婆,往下递减,普通士兵只能娶一个。说白了,就是上面的人多,下面的人少,还不能吃醋。
所以啊,虽然古代能纳妾,但得是上层人士,普通老百姓想都别想。有钱人倒可能偷偷纳,但不合法,普通人连饭都吃不饱,哪有钱娶妾,能娶个老婆就不错了。
那古代女人为啥能容忍丈夫纳妾?
首先,正妻和妾的地位差太远了。正妻是三媒六聘八抬大轿娶的,妾呢?直接用小轿抬进来,或者简单仪式。正妻生的孩子是嫡子,地位高,妾生的叫庶子,得叫正娘“嫡母”,亲妈只能叫“姨娘”。嫡子当了官,朝廷封的是嫡娘,亲娘没份。正妻死了能跟丈夫合葬,妾就不一定了。袁世凯他妈是小妾,想进祖坟,嫡兄就是不让,最后只能葬别处。
清朝法律还护着正妻:把正妻当妾打,打一百板子;妻子还在,把妾当妻打,打九十板子,还得改过来。连皇帝家都这样,皇后的吃穿用度比妃子好,普通人家也一样,丈夫一般都尊重正妻,宠妾可以,但正妻的地位动不了。就像苏东坡,还把自己怀孕的小妾送人呢,哪有把妻子送人的?妻跟丈夫是对等的,妾就是主仆,比奴婢高点,但也是仆。

正妻有这么多特权,自然不怕丈夫纳妾。
其次,纳很多时候是为了传宗接代。古代“不孝有三无后为大”,正妻要是没生儿子,丈夫必须纳妾,不然就是“绝后”。就像《宰相刘罗锅》里,格格不能生,还不是把嫣翠给刘墉当二房?后来风气坏了,才成了满足私欲。
还有一点,纳妾其实是正妻的一种保障。古代女人没儿子,丈夫死了,家产根本保不住。叔伯兄弟理直气壮:“没儿子怎么继承?你是外人!”比如明朝的朱佑樘,只娶张皇后一个,宠妻吧?结果他儿子正德皇帝没后代,死后只能选弟弟的儿子当皇帝(嘉靖)。张太后后来被嘉靖欺负,弟弟犯罪了她跪求都没用,最后病死。要是当时多几个妃子生儿子,张皇后作为嫡母,地位稳,也不用受这气。

最后,从命上考虑,古代没避孕措施,丈夫只有一个老婆,正妻就得一直生。年轻还行,年纪大了生孩子多危险啊!让丈夫纳妾,妾分担点,正妻就不用老冒险了。反正妾地位低,为了自己长命,纳妾也划算。
所以说啊,古代女人容忍丈夫纳妾,哪是心甘情愿,都是没办法。封建礼法压着,不让丈夫绝后,还得想办法保住自己。其实不管是妻还是妾,都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,只有男人得利。现在男女平等,真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