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免官为什么叫-丢了乌纱帽 (古代免官的词)
在中国古代,官员们的权力和地位都与他们的乌纱帽息息相关,那么,古代免官为什么叫,丢了乌纱帽,呢?这其中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?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,一、乌纱帽的起源乌纱帽起源于东晋时期,当时的皇帝为了...
古代官员丢了官,为啥总说“丢了乌纱帽”呢?这帽子到底有啥讲究?今天就来唠唠这个事儿。
先说说乌纱帽咋来的。最早东晋那会儿,皇帝赏忠臣良将,就赐了种特别的帽子——乌纱帽。顾名思义,帽子是乌纱做的,就是那种黑细布,轻透气,戴着舒服。形状嘛,跟现在的礼帽有点像,顶上还有硬纸板,镶着金银宝石,一看就不是普通玩意儿,那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。
说白了,乌纱帽在古代可不只是一顶帽子,那是官员的“身份证”!戴上它,说明你有身份、有地位,能在朝堂上说话、办事。所以一旦被免官,帽子没了,权力和地位自然也就跟着没了。时间长了,“丢了乌纱帽”就成了免职的说法,挺形象的。
关于丢乌纱帽,还有个挺有名的典故,叫“王敦之乱”。据《晋书》记载,东晋有个权臣叫王敦,野心大,想篡位。他手下有个部下王含,本来当着荆州刺史,王敦觉得这职位太重要,不能给自家亲戚,就把王含的荆州刺史给撤了,改派江州刺史。王含觉得面子上挂不住,觉得自己被侮辱了,一气之下辞职了。这事儿之后,“丢乌纱帽”的说法就更流行了。
这么看,古代说“丢了乌纱帽”,其实就是丢了官、丢了权。乌纱帽背后,藏着古代官场的现实——权力和地位 tied to 一顶帽子,一旦失去,啥都没了。这些老典故,现在读起来还挺有意思的,能让人琢磨透那时候的人情世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