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中秋节是什么来历-宋朝时期的赏灯是怎么玩的 (古代中秋节是哪一天)
宋代中秋节的赏灯都怎么玩?你知道吗?不知道没关系,趣历史小编告诉你,中秋节定型于唐,却兴盛于宋,人们每每想到宋代,都会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,因为宋代虽然富庶,但自开国皇帝赵匡胤开始,便重文轻武,所以...
宋代中秋节的赏灯都怎么玩?
中秋节在唐代就定型了,但真正玩出花来,还是在宋代。一说起宋代,大家心里可能都有点复杂——明明那么有钱,军事上却总被揍,最后只能花钱买平安。
不过话说回来,宋朝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倒是挺滋润,上到皇亲国戚,下到平民百姓,就爱玩。这份对玩乐的执着,中秋这节日里体现得最明显。
中秋能成为“大节”,得感谢宋太宗赵光义。他直接把春节、端午、中秋定为“三大节”,中秋的地位一下子就上去了。一到这天,从皇宫到民间,那叫一个热闹,用仨词概括:不夜城、通宵玩、天亮才歇。
《东京梦华录》里写着:“中秋夜,贵家结饰台榭,民间争占酒楼玩月,丝篁鼎沸。近内庭居民,夜遥闻笙竿之声,宛若云外。闾里儿童,连宵嬉戏。夜市骈阗,至于通晓。”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,说白了就是:有钱人家在自家阳台搭台子赏月,普通老百姓抢着去酒楼看月亮,音乐声从晚上响到天亮,孩子们在街上疯玩,夜市直接开到天亮。
苏轼那首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,序言里就写着“丙辰中秋,欢饮达旦,大醉,作此篇兼怀子由”。你看,人家直接从晚上喝到天亮,喝嗨了才写出这首千古绝唱,顺便还惦记着弟弟苏辙。
宋朝人为啥这么爱通宵过中秋?跟一个习俗分不开——赏灯。不过这里的赏灯,跟元宵节的灯会还不一样。中秋的赏灯,主要是放水灯。
想想那画面:黑黢黢的河面上,飘着成千上万盏小水灯,亮晶晶的,跟天上的星星掉水里似的,把河道都照亮了。大家就这么玩了一整晚,谁也不想回家。周密在《武林旧事》里也写了,中秋夜会放“一点红”羊皮小水灯,几十万盏呢,浮满水面,“烂如繁星”,那场面,绝了!
这还不算完,皇宫里的中秋那才叫一个奢华。周密在《乾淳岁时记·中秋》里说,宫里会布置倚桂阁、秋晖堂这些地方,晚上音乐声直接飘到民间,御街上的店铺挂满灯笼,亮得跟白天似的,谁舍得睡觉啊?
其实啊,宋朝人放水灯、挂花灯,不光是为了好看,还有两层意思。一层是图个好看,把河道、街道装点得漂漂亮亮;另一层更重要,是祭祀江河之神,或者给潮神过生日,求个平安顺遂。所以这花灯,既是娱乐,也是正经的祭祀活动。
不光河里有灯,地上也挂满了。为了跟天上的圆月呼应,大家把花灯用绳子系在竹竿上,挂在自家屋顶、露台,这叫“树中秋”或者“竖中秋”。不管是大户人家还是平民百姓,都要挂上几盏,彻夜通明,把夜市照得跟白天似的。《梦梁录》里说,富家巨室会爬上高楼赏月,摆酒席听音乐;普通人家呢,也搬个小板凳,带着家人在月台边吃团圆饭,热热闹闹过中秋。
花灯不光用来拜月,还给各种娱乐活动助兴。宫里赏灯的时候,大臣们还会踢蹴鞠、舞龙灯,喝多了就斗诗,场面可热闹了。孙何在诗里写“灯射冰簾摯火龙”,那灯火通明、龙灯翻飞的场面,想想就带劲。《宋稗类钞》里还讲了个故事:中秋夜,皇帝召学士王岐公赏月,俩人还坐一块喝酒聊天。王岐公说要讲君臣之礼,皇帝说“这么好的月色,跟你们聊聊学问比声色犬马强多了”,气氛特别轻松,一点没有平时的拘谨。
民间的中秋虽然比不上宫里那么排场,但热闹劲儿一点不少。花灯照亮的夜市里,小吃摊香味飘满街,各种新奇的小玩意儿让孩子们挪不开眼。还有舞龙舞狮的、街头卖艺的,把气氛烘托得那叫一个热闹。
说到底,宋朝虽然军事上不咋地,但经济是真发达,老百姓手里有钱,日子过得滋润,海外贸易也红火。这么好的底子,中秋这样的节日想不兴盛都难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