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承宗是明末最优秀的战略家-为何说大明还有一线生机 (孙承宗是明末还是明末)
明朝末年,内外交困,帝国风雨飘摇,内有李自成、张献忠、高迎祥等起义军此起彼伏,外有努尔哈赤和继任者皇太极咄咄逼人,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,一起来看看吧,人祸还连着天灾,连年大旱,国事已不...
明朝末年,内外交困,帝国摇摇欲坠。里面有李自成、张献忠、高迎祥这些起义军闹个不停,外面有努尔哈赤和后来的皇太极步步紧逼。偏偏天灾不断,连年大旱,国事早就乱成一锅粥了。崇祯也许真不是个亡国之君,但他自己心里也门儿清,这江山怕是要断送在他手里了。虽然崇祯的用人老被人吐槽,但他识人的眼光倒还不赖,要是他能真信这个人,指不定大明还能多喘几年气。
这个人就是孙承宗。为啥是他?就因为他是明末最会琢磨大棋的——战略家,不是军事家。之前提的那些熊、袁、卢、孙啊,顶多算能打仗的军事家,跟孙承宗的战略眼光差远了。

天启二年(1622年),孙承宗到了山海关。那时候他官儿可不小,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。辽东经略王在晋出了个主意:在山海关外八里铺修座新城,调四万兵守着,说能互相照应。孙承宗一听就乐了,这主意漏洞也太明显了吧。新城和旧城就隔八里,中间方圆八里里头塞了八万多兵,这么密集,真打起来还了得?新城要是被破了,那四万败兵根本跑不回山海关,前面挖的地雷、绊马坑,最后都得炸自己人。
为了听听大家的想法,孙承宗把将领们都叫来商量怎么守。监军阎鸣泰说要守觉华岛(就是现在辽宁兴城东边的菊花岛),袁崇焕觉得该守宁远卫(就是现在的辽宁兴城),王在晋呢,坚持守中前所(现在的绥中县前所)。旁边几个监司也跟着王在晋点头。孙承宗把这几拨人的话都听了一遍,心里一琢磨,觉得袁崇焕说得对,就决定守宁远。
宁远这地方,在辽西走廊中间,“里面靠着山海关,南边挨着大海,是内外要冲,地势险得很”。守住宁远,就等于卡住了辽西走廊的脖子,山海关离这儿二百里地,也就安全了。所以孙承宗要守宁远,这眼光是真毒。孙承宗回到北京,一到北京,他就跟熹宗说,得死守宁远,再跟觉华岛的守军互相照应,形成犄角之势,还提出了那句有名的“以辽人守辽土,以辽土养辽人”,顺便把王在晋的兵部尚书和辽东经略给撤了。熹宗觉得有理,真把王在晋调去南京当兵部尚书了。这下,修八里铺新城的事儿就算黄了。

王在晋一走,山海关的防务就按孙承宗和袁崇说的办,主守关外。之后好几年,大家伙儿拼命干,硬是修出一条从山海关到宁远再到锦州的坚固防线,后金的骑兵愣是过不来。
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,愣是没彻底砸开这条防线。碰了几次壁,他们看见宁远就犯怵。这道防线不光保住了山海关,后来的二十多年里,辽西走廊的局势也算稳住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