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明末忠贞爱国者孙承宗一生最大的不幸是什么 (明末爱国诗句)

夫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,以史为镜,可以知兴替,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,那我们的主人公孙承宗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?于一个国家而言,有无数忠义之士前赴后继地为国家建设出力,自然是幸运的,于个人而言,能有建功立...

admin

说到历史里那些让人又敬又叹的人物,孙承宗算一个。生在王朝末世,想干点实事,太难了;可要是真干成了,又让人佩服得不行。

对国家来说,能有忠臣义士前仆后继,是福气;对个人来说,能有机会保家卫国、建功立业,也是运气。但孙承宗这运气,偏偏夹在“幸运”和“不幸”中间,拧巴得很。

孙承宗,字稚绳,号恺阳,北直隶保定府高阳县人。万历三十二年(1604年)中了榜眼,进了翰林院。万历四十三年(1615年)“梃击案”,他跟着处理后续,表现不错,结果也卷进了党争——主持应天乡试时,差点被人抓着把柄贬出京城。这官场,水太深。

万历四十八年(1620年),朱由校即位,孙承宗成了他的帝师,左庶子。第二年升了少詹事,管东宫的事儿。可那年头哪太平啊?后金(后来的清)占了辽东大片地儿,朝廷折损了不少能打的武将。好多人觉得,孙承宗虽不是武将出身,但军事上有一套,赶紧去兵部吧!结果明熹宗舍不得这位老师,愣是不同意,没多久反倒把他提拔成礼部右侍郎。

明末忠贞爱国者孙承宗一生最大的不幸是什么 (明末爱国诗句)(图1)

但前线告急的消息一个接一个,明熹宗再喜欢老师,也不能把个人喜好放国家前面了。孙承宗直接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,掌兵部,尤其是火烧眉毛的辽东军务。

接下来,要不要在山海关外再修关卡、驻四万兵马?孙承宗亲自跑去辽东考察。明熹宗表支持,给他加封太子太保,还赏了蟒袍财物。这次考察,成了他一生出将入相的关键节点。

辽东军情摸透了,孙承宗自个儿请留在辽东督军。一上任就大刀阔斧:修营房、备物资、练士兵、修炮台、重新部署驻军。因为事儿办得妥,用人对路,他督军那会儿,后金难得地夹着尾巴,没敢再往南推进一步。

外敌忌惮了,朝廷里的“内鬼”却坐不住了。魏忠贤他们撺掇明熹宗派东厂去前线“慰问”军队。说是慰问,实则是刺探军情。孙承宗心里门儿清,就按例招待了使者,不让深接触。这倒是拦住了宦官插手军务,可后来,他却因此举步维艰。

天启四年(1624年),孙承宗要二十四万两军饷想主动出击收复失地,被拦住了,没打成仗。天启五年(1625年),他拒绝了魏忠贤的拉拢,被人弹劾,最后自己辞了官。

明末忠贞爱国者孙承宗一生最大的不幸是什么 (明末爱国诗句)(图1)

明思宗即位后,孙承宗还是被政敌诋毁,没能立刻回朝廷。直到崇祯二年(1629年)冬,清军拿下遵化,直扑北京,他才又临危受命,以兵部尚书身份驻守通州。这时候,他都六十七了。

这次赴任,这老臣在前线作用太大了。袁崇焕刚入狱,大将祖大寿也懵了。要不是孙承宗力保祖大寿,这员大将很可能为了自保带着大军投敌。也是因为听说孙承宗又来了,好多溃散的士兵才又聚起来,重新打仗。

崇祯三年(1630)到次年夏,孙承宗在辽东和京师之间跑来跑去,招兵买马、修工程、安抚民心,拼了命挡清军南下。可崇祯四年(1631)年末,清军又一轮猛攻,祖大寿投降了,孙承宗在大凌河修的军事工程全被毁了。朝廷气坏了,把账算在他头上,说就是因为他瞎修城才搞成这样。一阵弹劾下来,孙承宗只能称病辞官,回高阳老家了。

明末忠贞爱国者孙承宗一生最大的不幸是什么 (明末爱国诗句)(图1)

孙承宗是被政敌拉下台了,可清军势头不减。崇祯十一年(1638年),清军把战线又往南推,直逼孙承宗所在的高阳。到了隆冬,清军已经打到高阳门口了。

本在家养老的孙承宗,这又站到了前线。高阳不是军事要地,没多少兵,他就发动全城百姓一起迎敌。城墙不结实,就带着大家拼命加固现有的防御工事……

国难当头,孙承宗没像魏忠贤那样只顾自己,也没像祖大寿那样投敌。他选的,是和家人、父老乡亲们死磕到底。高阳城破时,七十六岁的孙承宗被俘后自缢殉国。他的五个儿子、六个孙子、两个侄子和八个侄孙,还有孙家其他子弟,都为守城死了。前后加起来,孙家一百多条命。

“前劳难泯,死义更烈”,这是明思宗后来给孙承宗的评语。那会儿乱糟糟的,真能心里装着天下,给朝廷办实事的人,孙承宗算一个。可惜啊,大明有幸有这样的能人,却烂到根儿了;可惜孙承宗有这志向,却生在个没希望的大明。


上一篇: 他是努尔哈赤一生的死敌-不是熊廷弼也不是孙承宗 (他是努尔哈赤皇孙) 下一篇:大明文武双全的战将-最后结局如何-孙承宗 (大明文武双全是谁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