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朝建立后-功臣榜上第一名为何不是刘伯温 (明朝建立后元朝去哪里了)
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明朝功臣的文章,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,说起刘伯温在广大吃瓜群众中的印象,大多数都会浮现出一副运筹帷幄、仙气飘飘的形象,这位朱元璋军中的第一军师,凭借着他,上知天文,下知...
明朝开国功臣里,刘伯温的名头太响了,民间都把他吹成“再世诸葛亮”,运筹帷幄,神机妙算。这位朱元璋军中的第一军师,好像摇摇扇子就能让敌军灰飞烟灭。
但你要说明朝建立后,朱元璋封的那些功臣里,排第一的居然是李善长,刘伯温?他倒好,直接排到了最后一位,尴尬不尴尬?当时封了6位公爵、28位侯爵、2位伯爵,刘伯温就在伯爵里垫底。
其实历史上的刘伯温,论资历、论功劳,真没到和李善长较劲的程度。能封个伯爵,都算朱元璋念旧情了。不过江南文人这波操作,愣是把他的地位给抬起来了。后世文人们接力吹,到明武宗那会儿,刘伯温已经成了“渡江策士无双,开国文臣第一”。那问题来了,他和李善长,到底谁对明朝开国的功劳更大?
刘伯温的特长
“潇洒”的干饭人
刘伯温,字伯温,浙江青田人。元统元年中了进士,结果呢?在家待岗三年,才捞了个江西高安县丞,正八品,芝麻绿豆大的官。这一干就是五年,《明史》说他“有廉直声”,可五年不升职,谁受得了?刘县丞一怒之下,辞官回家了。三年后,又出山当了江浙儒学副提举,从七品,升了一级,了不起吧?结果干了不到一年,又辞职了。接下来的八年,他在老家、丹徒、杭州到处隐居,悠哉游哉,直到42岁。自23岁中进士,近二十年上了不到六年班,真是“潇洒”的干饭人天花板。
元末农民起义爆发,被当成“再世诸葛亮”的刘伯温又出山了,对付海贼方国珍还挺卖力。《明史》里把他写得多神啊,让人以为他摇摇扇子,方国珍就得跪。结果呢?元朝大军几次围剿,来一次败一次,参政、左丞先后被俘,最后只能招安。刘伯温?又失业了。
转眼到了至正二十年(1360年),50岁的刘伯温收到了朱元璋的offer。赋闲多年的他没犹豫,和章溢、叶琛一起去了南京,跟了朱元璋。但这时候的朱元璋,已经从郭子兴的小弟混成了集庆(今南京)的一方诸侯,刘伯温才来,资历确实有点晚了。
那靠战功补补资历?可惜也没戏。刘伯温归附后,主要工作就是看天象。陈友谅打南京时,大家人心惶惶,他说“天道后举者胜”,给大家鼓劲;朱元璋要打九江,他说“今天象金星在前,火星在后,此天命也”,必胜;鄱阳湖决战,他又说“金木相犯日决胜”。说白了,他就是个“气氛组”+“预言家”,靠解释天象给朱元璋和士兵们打气。至于实打实的战功?《明史》《太祖实录》里真找不到。
洪武三年大封功臣,刘伯温被封伯爵,和他一起的还有汪广洋。汪广洋的诰文里写着“就职从征,剸繁治剧,屡献忠谋,驱驰多难”,评价挺高。刘伯温的诰文呢?就一句“累察乾象,多效谋猷”,翻译过来就是:主要看天象,出了不少点子。还是那个“预言家”的活儿。
李善长的能力
君臣一见如故
李善长,字百室,定远人。《明史》说他“少读书有智计,习法家言,策事多中”,就是读过书,有脑子,懂法家。至正十三年冬天,朱元璋带徐达、汤和南下定远,李善长求见。俩人一聊,特投机。李善长拿刘邦举例,跟朱元璋说“你得豁达大度,知人善任,别乱杀人”,直接给朱元璋的创业方向定了调。这在一群大老粗的义军里,李善长简直是“文化人天花板”,朱元璋如获至宝。郭子兴听说后,想把李善长挖走,李善长看不上郭子兴,死心塌地跟着朱元璋,朱元璋更离不开他了。
郭子兴死后,朱元璋渡江打太平府,自己当大元帅,李善长是帅府都事;打下集庆,朱元璋当江南行省平章,李善长是参议。军机进退、赏罚章程,都李善长说了算。他一个人干俩人的活,忙得团团转。这时候的刘伯温呢?还在老家吟诗作对,享受生活呢。
太祖为江南行中书省平章,以为参议。时宋思颜、李梦庚、郭景祥等俱为省僚,而军机进退,赏罚章程,多决于善长。
外有徐达,内有李善长
有了李善长,朱元璋放心在外打仗,不用愁粮饷;御驾亲征时,根据地也不用担心。《明史》说他“制钱法,开铁冶,定鱼税,国用益饶,而民不困”,就这后勤能力,绝了。吴元年(1367年)平了张士诚,朱元璋封了三个国公:李善长、徐达、常遇春,李善长排第一。
朱元璋这人评功,从来不只看战功。他觉得在外打仗和在内守家,一样重要。比如打张士诚,徐达、常遇春是前线将领,但守着老根据地的冯胜,功劳也不能抹杀。跟着朱元璋创业,估计人人都觉得值。
洪武三年大封功臣,朱元璋提前打招呼:“这次爵赏都是我定的,至公无私。”李善长和徐达封大国公,李善长韩国公第一,徐达魏国公第二。不过徐达工资高,五千石;李善长四千石。朱元璋解释:“李善长虽没战功,但跟我最久,供给军食从没缺过;徐达跟我同乡,起兵就跟着,战功多。这俩都该封大国。”
当年李善长把朱元璋比作刘邦,现在朱元璋也把李善长比作萧何。这时候的李善长,56岁,左丞相、韩国公,风头无两。
说白了,从加入朱元璋阵营开始,李善长就是幕僚里的大哥。到明朝开国,他给朱元璋干了十七年,所有的法律、税收、粮草,都是他一手操办的。打天下的时候,朱元璋可以没有刘伯温,但不能没有李善长。这就是为啥李善长封韩国公,四千石俸禄;刘伯温只能封诚意伯,二百四十石。差距,就是这么拉开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