亡国之君崇祯-临死前写遗诏的用意是什么 (亡国之君崇祯书籍)
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亡国之君崇祯的文章,欢迎阅读哦~古时候的皇帝死后,依照惯例,大臣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公布皇帝遗诏,发布皇帝对身后事做出的交代和分配,所谓遗诏,说白了就是说皇帝临死时所...
今天翻到点关于崇祯的旧事,他那份遗诏真是挺特别的,跟大家平时想的皇帝遗诏不太一样,随便聊聊。
古时候皇帝一走,大臣头一件事就是发遗诏,说是皇帝临终的交代。但明朝有点不一样,很多遗诏都是皇帝死了之后大臣写的,内容跟皇帝自己想的有啥关系?估计不大。
所以明朝换皇帝的时候,新君和朝臣倒是有机会借机整顿朝纲。比如明武宗、明世宗死后,内阁的杨廷和和徐阶,就分别拟了遗诏,把两朝的毛病都捋了一遍,当时朝野都挺叫好的。
不过明朝有份遗诏特别扎眼,就是崇祯的。为啥说它特别?跟别的遗诏一比,差别太大了。
第一,这遗诏是崇祯死前自己写的,不是别人代笔;
第二,不是写在纸上,是写在白布衣服上;
第三,没用墨,是他咬烂手指,用血写的;
第四,也不是给臣民交代后事,是写给敌人看的。
他写的是啥?我瞅一眼记录:“朕凉德藐躬,上干天咎,致逆贼直追京师,皆诸臣误朕。朕死,无相貌见祖宗,自去冠冕,以发覆面,任贼瓦解,免伤老百姓一人”。
你看这哪是遗诏啊,简直就是份罪己诏,或者说是一封悔恨加抱怨的信。李自成围北京那会儿,崇祯两天两夜都在念叨“诸臣误我!误我!”破城之后,他先杀了嫔妃,逼死皇后,然后带着太监王承恩跑到煤山寿皇亭。
寿皇亭本来是他练侍卫的地方,结果成了他最后待的地方。敌军快来了,崇祯彻底没招了,想杀敌没力气,想挽回没希望,急得要死,脱了龙袍,咬烂手指,带着满肚子的懊恼和悔恨,在白衣上写了这封血书,然后上吊了。
历史上皇帝被敌人抓了或者杀了的不少,但临死自尽的,好像就崇祯一个。作为亡国之君,亡国已经是最大的难堪了,按理说根本不用写遗诏——一般遗诏不就两件事吗?指定接班人,或者给后人留点期望。崇祯哪有接班人?写遗诏纯属多余,可他不仅写了,还搞这么个血书,你说怪不怪?
他这血书遗诏,其实藏着四层意思:第一,自个儿没才没德,品行不行;第二,抱怨大臣们不忠,欺上瞒下,自私自利,耽误了国家也耽误了他;第三,没脸见祖宗;第四,求李自成别伤害老百姓。
其实第一层意思就是做个样子,重点还是第二层:“诸臣误朕”。要说“没脸见祖宗”确实让他难过,但最后那句“任贼瓦解,免伤老百姓一人”,估计也就是个善意的愿望了。
“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”,崇祯临死为啥这么说?史学家吵吵半天也没个定论。说实话,崇祯对明朝灭亡,责任肯定跑不了。但他上台后确实干了点实事,比如清了魏忠贤的阉党,惩了贪官,想整顿吏治,看着挺有中兴的样子。
可现实呢?他就一个人勤勤恳恳,省吃俭用,那些王公大臣个个心里都打着小算盘,留好后路,能干的人少得可怜。崇祯还特自信,看人眼光不行,明朝后期选人的体制烂透了。每用一个人,他就寒一次心。
朱元璋那时候用人有套严规矩,但到明朝后半期,国家机器都转不动了,这些规矩全废了。官场行贿成风,吏部大官都敢收钱,上下腐败透顶。崇祯上台后,虽然使劲想整肃,但积重难返,最后连他自己都叹气:“张官设吏,原是治国安民。今出仕专为身谋,居官如同贸易”。明末的官场,简直成了权钱交易的市场。吏治腐败,才是所有问题的根儿。
这种靠钱权交易爬上去的人,品行好不了,指望他们忠心为国?做梦呢。明朝快完蛋的时候,崇祯面对的就是一群贪官、庸人、蠢材,他不陷入“选一人,心寒一人”的死胡同才怪。最后带着一肚子牢骚和悔恨,跟祖宗的江山说拜拜。他这血书遗诏,现在看来,警示作用还是挺大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