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为锦衣卫的首领-皇帝赐予了锦衣卫指挥使哪些职权 (作为为锦衣卫牺牲的人)
锦衣卫指挥使,为锦衣卫首领,正三品官衔,一般由皇帝亲信武官担任,直接向皇帝负责,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,特令其掌管刑狱,赋予巡察缉捕之权,下设北镇抚司,从事侦察、逮捕、审问等活动,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...
锦衣卫指挥使,说白了就是锦衣卫的老大,官职是正三品,一般都由皇帝最信得过的武官来当,直接对皇帝负责。朱元璋为了把权力攥自己手里,特意让锦衣卫管刑狱,还给了他们巡察缉捕的权力,下面设了个北镇抚司,专门干侦察、逮捕、审问这些活儿。

这指挥使可不是随便就能当的,得是皇帝的心腹武将,而且权力大得很,能抓任何人,包括皇亲国戚,审讯还是不公开的,说白了就是皇帝的“私人打手兼法官”。
据《明史》记载,锦衣卫最早是明初的“拱卫司”,后来改成“拱卫指挥使司”,又变成“都尉司”,洪武三年成了“亲军都尉府”,管着左、右、中、前、后五卫军士,还设了个仪鸾司。四年时仪鸾司是正五品,有大使、副使。到了洪武十五年,干脆把仪鸾司废了,改成锦衣卫,从三品。
所以锦衣卫其实就是明朝特设的特务机构,前身是朱元璋搞的“拱卫司”,还有后来的“仪鸾司”“大内亲军都督府”。
锦衣卫指挥使名义上主要管“直驾侍卫、缉捕、刑狱”,直接对皇帝负责。但实际权力可不止这些,他们还管皇帝出行的卤簿仪仗,甚至京师街道的维修、沟渠疏通,连偷偷净身进宫的犯人他们也要抓。
不过到了明中后期,这“锦衣卫指挥使”的含金量就有点变了。好多当这个官的其实是“带俸指挥使”,就是挂个名领俸禄,根本不管事,成了官僚、勋贵、外戚荫子或者奖赏的“寄禄官”。所以这时候锦衣卫的老头儿,真不一定就是顶着“锦衣卫指挥使”这个官衔的。
实际上因为锦衣卫地位特殊,真正管事的往往是用更高的军职加上“掌本卫堂上印”“掌本司印”“掌印管事”“堂上佥书管事”这些名义。比如明代最牛的锦衣卫头头陆炳,刚掌锦衣卫时官衔是“都指挥同知掌锦衣卫事”,后来官职一路升到左都督,但本职还是“掌锦衣卫事”。当然也有官衔低的,比如万历四十年,骆思恭以“堂上佥书管事”的身份管锦衣卫,当时他只是指挥同知。
锦衣卫下面还分了好几个司:北镇抚司管“诏狱”,就是皇帝直接管的监狱;南镇抚司管本卫的司法和军匠;经历司负责文书出纳。他们还管着各种仪仗,比如銮舆、擎盖、扇手、旌节、幡幢、班剑、斧钺、戈戟、弓矢、驯马这些,手下有侍卫将军、力士、军匠,甚至还有专门为朝会驯象的。锦衣卫指挥使的直接下属是副手指挥同知、指挥佥事,再往下是镇抚使、千户这些。
底下还有将军、力士、校尉,外面有参某某事、校令,还有精通多国语言的翻译(比如宪宗朝的张渺正),里面有法庭和监狱,经历司管文书往来,镇抚司管刑名,还兼管军匠,也就是那个让人闻风丧胆的“诏狱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