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后-为何恢复了锦衣卫北镇抚司的权力 (明成祖朱棣登基动画)
洪武二十年,1387年,,明太祖深知锦衣卫的权力过大,怙势作威,于是罢黜了锦衣卫的北镇抚司,除去其诏狱权,明成祖登上皇位后,一改明太祖的摆设,迅速地恢复了北镇抚司的权力,,专治诏狱,,使得锦衣卫权力往...
洪武二十年(1387年),明太祖大概是觉得锦衣卫这权力太大了,尾巴翘上天了,怙势作威不是好事,干脆就把北镇抚司给罢黜了,连带着诏狱权也一并收了。结果到了明成祖这儿,画风突变,刚登基就赶紧把北镇抚司给恢复了,还让他们“专治诏狱”,这下锦衣卫的权力直接凌驾在国家司法之上了,牛得很。
洪武十五年(1382年),明太祖裁撤了亲军都尉府和仪鸾司,改设了锦衣卫。根据记载,锦衣卫负责“巡察、捉拿、理诏狱”——说白了,“巡察”就是守卫皇宫;“捉拿”就是抓人;“理诏狱”就是管皇帝亲自下令办的案子。
后来,随着《大明律》《大诰三编》这些法律出台,明朝的法制算是健全了,皇帝的权威也立住了,明太祖觉得不再需要锦衣卫瞎掺和了。于是在洪武二十年,为了防止锦衣卫破坏司法,他直接“焚刑具,出系囚,送刑部审录”,还规定不管内外的案子都归三法司管,锦衣卫的诏狱就这么没了。
明成祖心里门儿清,锦衣卫权力太大不是好事,坏处他也知道。但他当时这皇位来得有点名不正言不顺,挺不得人心的,为了稳住皇权,只能先把锦衣卫的诏狱权捡回来,权宜之计嘛。
靖难之役后,明成祖当上了皇帝,但心里一直不踏实。宫里一场大火,建文帝失踪了,生死不明,他老是担心有人偷偷拥戴建文帝造反,把他好不容易抢来的江山给端了。毕竟他的皇位是打下来的,不少人都在质疑他这皇帝当得正不正当,尤其是那些建文旧臣,表面上不敢吭声,背地里肯定跟他较劲。君臣关系搞僵了,国家还咋治理?
一开始,明成祖对建文旧臣下手挺狠,搞“瓜蔓抄”,抓一个顺藤摸瓜把亲戚朋友都牵连进来。但后来发现这么搞下去,朝里快没人干活了——他起家在北平,手下能打的、能干的本来就不多,再这么杀,官位都空出来了,咋整?必须赶紧处理好和旧臣的关系,而且得快。
可人心这东西最难猜,难免有些官员心里有别的想法。万一重用了有二心的人,政局不就乱套了?皇权也危险。明成祖不想让这种威胁存在,就得想点实在的办法盯着这些旧臣,让他们老实点。
永乐年间,明成祖恢复了北镇抚司,锦衣卫又管上诏狱了。这一恢复,北镇抚司的权力可就大了去了,连朝堂都能插一手,除了抓人审人,还能自己定罪、用刑,当时管这叫“人主私刑”——说白了就是皇帝的私刑。效果确实不错,稳住了当时暗流涌动的政局,也让建文旧臣们不敢乱来,明成祖的权威算是立住了。但锦衣卫有这些法外的权力,终究是把国家的司法给破坏了。按理说,等明成祖权威稳了,就该削弱锦衣卫权力,恢复明太祖那套合理的机制,可他愣是一直没把诏狱权给取消掉。
因为他发现,锦衣卫“兴大狱”还有存在的价值。他当时一直琢磨着迁都北京,这一迁,麻烦事儿就来了:路途太远,搬家、建新城,劳民伤财是肯定的,农业肯定受影响,老百姓心里也怨气大。更麻烦的是,营建北京城的时候还着了场大火,那些以前不同意迁都的大臣们可算找到由头了,纷纷站出来劝谏,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大。
这么一来,建文旧臣那边算是压住了,可新的麻烦又来了,总得有人去解决这些事,锦衣卫的存在又有了新理由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