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元璋诏令天下立社学-用于招收多少岁的民间儿童入学 (朱元璋 诏书)
1375年,洪武八年,,朱元璋诏令天下立社学,府、州、县每五十50家要设社学一所,用于招收八到十五岁的民间儿童入学,儿童入学后先学习,三字经,、,百家姓,、,千字文,等,然后学习经、史、历、算等知识,...
1375年,也就是洪武八年,朱元璋下令各地都得立社学——府、州、县每五十家就得设一所,专门收八到十五岁的民间孩子去上学。孩子进去后,先啃《三字经》《百家姓》《千字文》这些启蒙书,接着学经、史、历、算这些正经知识,还得读《御制大诰》和明朝律令,另外社会上的礼节也得学。
明朝科举是定期会试,三年一科。想考科举的,得先当各级学校的生员。府(州)、县的生员就是秀才,先去省里参加乡试,过了叫举人。隔年举人进京考会试,考中了再参加皇帝主持的廷试(也叫殿试),选上的就是进士,分一、二、三甲。
考试办法是拿四书五经的句子当题,解释得按朱熹的注来写,文章格式必须是八股文。进士一上榜就能当官,而且以后还有做大官的指望,这么一来,监生们的仕路就被进士科给挤得越来越窄,国子监也就慢慢不行了。

明朝的学校分三类:中央国子学、府(州)县学,还有市镇乡村的社学。1382年(洪武十五年),国子学改名叫国子监,设了祭酒、司业、博士这些学官。府(州)县学呢,除了训导,府学有教授,州有学正,县有教谕。
国子监的学生叫监生,分官生和民生两种。官生是功臣子弟、少数民族土司子弟和海外留学生;民生是各地推举上来的。监生最多的时候快到一万人,学《大诰》《大明律》、四书五经,还有《说苑》。
元、明、清时期官府办的学校,现在多指社会学习。早期是元二十三年创立的。元朝规定五十家为一社,每社设学校,找通晓经书当老师,农闲时让孩子上学,读《孝经》《小学》《大学》《论语》《孟子》,主要任务是教劝农桑。
明朝继承了元朝的规矩,各府州县都立社学,主要任务是教化,教十五岁以下的小孩;内容还包括御制大诰、本朝律令,还有冠、婚、丧、祭这些礼节,加上经史历算。清朝初年让各省府州县设社学,每乡一所,社师得挑“文义通晓,行宜谨厚”的人。附近十二到二十岁、想学文的子弟都能入学,还能免差役。
社学当时是农村启蒙教育的一种形式,明清两代,社学成了乡村公众办学的形式,带点义学的性质,大多设在当地文庙。社学一直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文教机构,但鸦片战争后,广东人民也用它反抗过帝国主义侵略。
说到江西古代教育,最突出的就是多层次、多形式办学,这里面社学绝对是个大头。社学是官办的启蒙教育,元代开始搞,清末才结束。
古代社学
元至元二十三年(1286),朝廷下令:各县村庄以五十家为一社,设社长一人,“教劝农桑为务”,再设学校一所,找通晓经书的当老师,农闲时让孩子上学。江西这时候开始办社学。
元朝灭亡,社学也停了一阵。明洪武八年(1375)朝廷又下令各地立社学,请师儒教民间子弟。正统元年(1476)让提学官和府县官扶持监督社学,社里品学好的,能免试当秀才。弘治十七年(1504)再次下令各府州县建社学,规定民间十五岁以下的孩子必须送社学读书。
江西的社学在明代发展挺大,在全国也有独特地位。
这主要得感谢李梦阳、王阳明两个人。
正德(1506-1521)年间,李梦阳当江西提学副使,改革以前社学的毛病,大力发展社学。他先在南昌、新建两县办了16所社学当样板,慢慢推广到全省。他要求管学校的官员按规定挑社学老师,免了老师的徭役,对老师得客气点,不准他们随便跟学生要钱、要鸡米酒食,不然老百姓觉得上学是遭罪,谁还愿意送孩子去?好的老师提拔,不好的就开除,这么一来,社学办得像样多了。为了让大家重视社学,他还规定以后不是社学出来的学生,不能进县州府学。在李梦阳的推动下,江西社学发展得挺快。
正德十三年(1518)四月,王阳明平了江西南边的暴动,觉得“民风不好,是因为教化没跟上”,就下令南赣各县“父老子弟互相劝着,办社学,请老师教孩子,学诗学礼”,还发了《社学教条》,江西的社学又火了一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