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朝开国以后-朱元璋派使臣持国书去日本的结果如何 (明朝开国以后是谁继位)
元朝初期,忽必烈曾经发兵征伐日本,导致日本念念不忘,于是终元之世,日本不与中国同好,明朝开国以后朱元璋就派使臣持国书去日本、高丽、安南、占城四国,意思是宣告,元朝已经灭亡,现在中国是大明王朝,你们诸国...
元朝那会儿,忽必烈打过日本,这事儿日本人记仇了,整个元朝期间,他们都没跟中国好好来往过。明朝刚开国,朱元璋就派了使臣,带着国书去日本、高丽、安南、占城这四个地方,意思就是告诉他们:元朝没了,现在轮到大明当老大了,赶紧来朝贡。高丽、安南、占城都挺识相,立马派人来祝贺,就日本,压根没搭理他。
更让朱元璋生气的是,日本不仅不来朝贡,还趁中国局势不稳,老派些人来沿海抢东西。而且,之前被他干掉的张士诚、方明珍那些人,残部都跑海上去了,占着岛,勾结倭寇到处抢,辽宁、山东、福建、浙江、广东这些沿海地方,哪年没遭过殃?

后来朱元璋就冲着“日本国王”喊话:“再不管那些倭寇,我就发兵把你抓起来!”结果呢?使者直接被日本人给砍了。
朱元璋听说使者被杀,那火气跟当年忽必烈有一拼。在他眼里,日本就是个“国王没道德,百姓都是贼”的跳梁小丑——君臣平时光着脚丫子,说话还呱呱的,跟青蛙叫似的。
面对“对日本那叫一个气”,朱元璋还是忍了,之后日本使者来,一律往外轰,朝贡也一概不收,跟日本彻底断了来往。他还把朝鲜、日本、大琉球、小琉球、安南、真腊、暹罗、占城、苏门答剌、西洋、爪洼、湓亨、白花、三佛齐、渤泥这15个国家列成“不征诸夷”,写进《祖训》,告诉子孙后代:这些国家要是不先惹事,不许去打他们。
1370年(洪武三年),朱元璋派了莱州知府赵秩去日本。日本王良怀经赵秩一解释明朝的外交政策,顾虑打消了。不久,良怀就派僧人祖来跟着赵秩回中国,给朱元璋送了表笺。公元1371年(洪武四年),朱元璋又派僧人祖阐、克勒等八个人送日本使者回去,这算是有来有回了,明朝和日本算是建交了。
第一次跟日本打交道就砍了朱元璋的使者,那时候明朝刚建国,里里外外情况都不好。北边还有元朝的残兵败将,周边国家之前被元朝打过,心里都怕,对新成立的明朝也提着防着,中日关系尤其紧张。
之前一百多年,中日基本都处于敌对状态。元朝灭了南宋后,忽必烈在1274年和1281年两次打日本,搞得隋唐以来一直关系不错的两国彻底闹掰了,日本对中国的态度也从以前的崇拜变成了敌视。
蒙古入侵还搞出了日本国内的危机,镰仓幕府一完蛋,很多武士成了浪人,其中不少人跑去当倭寇,勾结中国海盗和奸商,在东南沿海到处抢,成了明朝海上的一大祸。朱元璋急着跟日本恢复邦交,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跟他们联手解决“倭乱”,让东亚海域太平点。
洪武二年(1369年),朱元璋派杨载带着诏书去日本,告诉他洪武登基了,顺便骂了句倭寇老来沿海捣乱,让日本赶紧管管,早点来朝贡,不然就打过去。话说得挺硬。可他对当时日本的情况根本不了解,这次出使搞砸了。
杨载他们按老路子,从宁波出发,在日本九州上岸。本来该给京都天皇的诏书,却落到了九州怀良亲王手里。那时候日本正闹南北朝,九州是南地盘,归后醍醐天皇的儿子怀良亲王管。
日本打了那么久仗,对中国朝代更替也是一头雾水。朱元璋那威胁性的诏书,让日本人以为又要来一次“元寇袭来”,都怒了。怀良亲王在九州掌权十年,势力正猛,根本没把朱元璋的诏书当回事,把杨载、吴文华几个使臣关了起来,还杀了5个随从。
第一次外交搞砸了,但朱元璋没放弃。洪武三年(1370年),他又派了人去日本。这次明朝准备得挺充分,特意派了山东莱州同知赵秩当使臣——山东沿海倭乱厉害,赵秩管过这事儿,能跟日本谈禁倭的事,而且诏书上也说得软和点了。这次还算顺利,怀良亲王对明朝的态度好点了,后来派了僧人祖来中国,送了表笺称臣,还贡了马和别的玩意儿,送回了70个被倭寇抓走的浙江百姓。
日本来朝贡,朱元璋挺高兴,但邦交其实没真正建立,因为明使没见到真正的“日本国王”,老打交道的是怀良亲王,他只是地方头头,代表不了整个日本朝廷。而且日本正打内战,根本管不住越来越猖狂的倭寇,明朝也失望了。后来双方又试了几次想打开僵局,但都没啥实际进展。
1387年10月,宁波有个指挥叫林贤被抓了,一查,他六年前跟被杀的胡惟庸有勾结,还牵扯出之前一个日本使者瑶藏主,据说资助了他们谋反。这下朱元璋更讨厌日本了,直接断了所有往来,还搞起了海禁。本来就不咋地的中日关系,这下更凉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