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天祥自己宁死不屈-为何允许自己的弟弟投降 (文天祥自述)
文天祥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?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~文天祥有很多头衔,比如文学家、政治家、爱国诗人、民族英雄、抗元名臣等等,在这众多的头衔中,最为人所瞩目的,应该就是,抗元名臣,了,因为文...
文天祥的故事,大家可能从小听到大,但你真的了解他吗?今天咱们就换个角度聊聊。
文天祥头衔可太多了,文学家、政治家、爱国诗人、民族英雄、抗元名臣……这么多名号里,最让人记住的肯定是“抗元名臣”,毕竟他用了一辈子跟元军死磕。
人家可是南宋的状元丞相,牛吧?国家快完蛋的时候,明明知道打不过,还是硬着头皮起兵勤王。后来兵败被俘,敌人各种利诱,文天祥愣是宁死不降。敌人让他写信劝降南宋另一个抗元名将张世杰,文天祥直接甩了首《过零丁洋》过去。尤其是最后两句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,简直成了千古名句,让他成了舍生取义的代名词。
咱们对文天祥熟,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,他还有两个同母弟弟,文璧和文璋。更绝的是,这俩亲弟弟,居然投降了文天祥这辈子最恨的元朝!而且文天祥还默许了这事儿。
翻翻《宋史》能看到,文天祥被处死后,他老婆欧阳氏收尸时,发现了他就义前写的绝命诗:
“孔曰成仁,孟曰取义,唯其义尽,所以仁至。读圣贤书,所学何事?而今而后,庶几无愧。”
他都到这份上了还说今生无愧,为啥还默许弟弟降元呢?
先说说文家兄弟的事儿。文天祥仨弟弟、仨妹妹,其中一个弟弟文霆孙早逝,剩下文璧和文璋。兄弟仨一起读书,文天祥中了状元后,俩弟弟也先后中了举。
后来各自做官,各奔东西,但文天祥还是常写信教弟弟怎么做人、怎么当官。德祐元年,元军打过来,文天祥在赣州当知州,一听消息立刻起兵勤王,还让弟弟文璧当助手,兄弟俩开始并肩作战。
没多久祖母去世,文天祥忙得回不去,只能让文璧回家守孝。文璧带着家人刚回老家,朝廷又让他去惠州当知州。为了保住老妈、妹妹和文天祥的妻儿,文璧把一家人都接到了惠州。所以兄弟俩抗元那会儿,文家人跟着遭了不少罪。
祥兴元年,文天祥被俘,南宋也跟着没了。这时候文璧和文璋就面临个选择题:殉国、逃亡、投降。
首先南宋都亡了,国都没了,殉国也没对象了。其次文家人口多,女眷居多,逃亡容易被抓。最后为了保住整个文家,只能选投降。
兄弟俩商量后,惠州城就降元了。但他们不想给元朝当官,带着家人回了老家,打算隐居一辈子。结果元朝不放他们,多次下诏让文璧去大都受封。
后来文璧当了临江路总管兼府尹,朝廷还让他去探望当时被关在大都狱里的文天祥。文天祥知道弟弟降元后,只写了一首诗:
“去年别我旋出岭,今年汝来亦至燕;弟兄一囚一乘马,同父同母不同天;可怜骨肉相聚散,人间不满五十年;三仁生死各有意,悠悠白日横苍烟。”
从诗里能看出来,文天祥没怪弟弟,之后还一直跟弟弟通信。真正证明他默许弟弟降元的,是他给文璧儿子写的信里的话。
信里说:“吾以备位将相,义不得不殉国;汝生父与汝叔姑,全身以全宗祀。惟忠惟孝,各行其志矣。”他觉得自己当过丞相,义气上必须殉国;弟弟们不一样,能保住整个家族的香火,就是对祖宗的孝。
文天祥知道自己作为丞相,责任重,必要时得死,才能对得起宋朝、对得起百姓。但弟弟们不一样,他们只是地方官,尽力过就行。国都亡了,复国没希望,就算搭上全族也没用。这时候投降,才能保住文家人,留下血脉,把文家的精神传下去。
其实文天祥在狱里收到女儿信,知道老婆女儿都在元宫当奴时,他就明白,只有投降才能让家人团聚。但他不能为了妻女丢了气节,那样太自私了。所以他会默许弟弟降元,这样能保住所有人。
但降元这事儿,外人肯定不理解。历朝历代有人夸文天祥,骂文璧、文璋是叛徒,连乾隆都说“子不知终弟受职,应难地下见其兄”。可大局已定,兄尽忠、弟尽孝,有啥不好?难道非得搭上全族性命才算爱国?其实文璧降元后,对国对家都无愧。
首先,为了保全族人,只有文璧一个人做了元朝的官,其他文家人都不出来当官。他上任后,尽心救南宋遗民,史书记载“念广民兵后疮残,凡可以救民于水火与衣冠于涂炭者,尽心焉”,可见他是忠元朝的君,但更爱百姓。
他还买回祖屋建家庙,祭祀祖先;给文天祥建祠,找回大嫂欧阳氏养老;还收集文天祥的作品,给他出遗著。文璧挑起了当家的担子,尽心照顾全族人。
可他做这些的时候,得背着“叛徒”的骂名。死多容易啊,但活着的时候,一边扛着对国对家的责任,一边挨着世人骂,才最难。
所以以后再想起这段历史,我可能对文璧的降元会多一份理解,也能明白文天祥为啥会默许弟弟降元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