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为元朝的建立者呢-忽必烈为什么能够最终获胜 (建立元朝)
忽必烈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?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~成吉思汗铁木真当年传位嫡三子窝阔台,而忽必烈的父亲乃是拖雷,按理来说忽必烈是没有机会掌握蒙古,最终建立元王朝的,但命运总是充满意外和巧合...
南宋开庆元年,蒙古大汗蒙哥打宋朝的时候,意外死在了钓鱼城。这事儿对整个亚欧大陆来说,简直是命运的大转折。蒙哥是突然走的,生前没说好谁接班,他一死,蒙古那些王爷们就炸了锅,在外面打仗的各路人马赶紧往回撤,准备抢汗位。
当时能接蒙哥班的,主要有两拨:一拨是他同母的弟弟们,比如忽必烈他们;另一拨是他自己的儿子们,比如班秃他们。
蒙古跟中原不一样,没有硬性规定“哥哥死了弟弟上”或者“爹死了儿子上”,讲究的是“能者为王”。跟蒙哥那些还没长大的儿子比,他正值壮年的弟弟们,自然更有优势。当时蒙哥三个亲弟弟都四十多了,哪轮得到一群毛头小子抢位置。
蒙哥南征之前,让他最小的弟弟阿里不哥守着老家哈拉和林,所以阿里不哥占了大头。至于忽必烈和旭烈兀,各有各的难处。

旭烈兀当时还在西征的路上,都快打到西南亚洲了,马上要打埃及、非洲,结果蒙哥的死讯传来,只能停下脚步。
忽必烈当时的处境其实挺惨的。蒙哥刚当大汗的时候,让他总管漠南那块儿,忽必烈打中原、打大理立了不少功,还跟中原的汉人士族混得挺好,他管的地方发展得挺好。但这事儿也招来了反对汉法的蒙古贵族的不满,蒙哥也开始猜忌他了。
蒙哥这人吧,个性挺强,自己说“祖宗规矩不能丢,学别的国家那套不行”,对汉法压根儿看不上,对重视汉法的忽必烈越来越不放心,尤其听说中原老百姓都夸忽必烈是“贤王”,更不爽了。
蒙哥手底下的人就给他列了忽必烈的两大罪状:
一,中原的老百姓都心向忽必烈,管他叫“贤王”; 二,忽必烈王府里的人手伸得太长,早就超出了之前“只管军事”的约定。
公元1257年,蒙哥派亲信阿蓝答儿和刘太平,去查陕西、河南的账目。阿蓝答儿查得那叫一个严酷,其实就是想整忽必烈。查账的同时,蒙哥还把忽必烈设的经略司、宣抚司这些机构全撤了,兵权也给收了。
《元朝名臣事略》里写着呢:“丁巳,丞相阿蓝答儿会计陕西、河南,罢宣抚司……岁丁巳,宗亲间之,遂解兵柄它王,遣阿蓝答儿至京兆……明年,世祖身至帝所,命下而事始缓,犹杖兵民诸官,凡昔所置诸司皆废。”

忽必烈手下的人,也没几个能逃过去的。面对蒙哥的步步紧逼,忽必烈只能退让,听了谋士姚枢的建议,把家眷都留下,自己一个人去哈拉和林见蒙哥。蒙哥见弟弟这么听话,只身前来,气也消了,宴会的时候还挺高兴。
《元史》里记载:“又酌之三至,帝泫然,上亦泣下,竟不令有所白而止。”
不过宴席一散,忽必烈虽然躲过一劫,但还是被削光了所有实权,蒙哥还找借口说他身体不好,让他留在漠北养着,过了好久才让他重新出来,跟着南征大军。蒙哥死的时候,忽必烈刚走到汝南。
蒙哥的三个弟弟里,忽必烈势力最弱,但他反而是最先知道蒙哥死讯的。一开始他从俘虏的宋兵嘴里听说蒙哥死在钓鱼城,还以为是谣言,后来他乳妈派来的密使证实了——蒙哥的乳妈也是拖雷的妃子,生的儿子木哥跟忽必烈关系特别好,而且当时管蒙哥大军北撤的,正是木哥。
汗位空出来了,忽必烈、旭烈兀、阿里不哥三个人肯定都惦记着。
深谋远虑力挽狂澜,正式称汗 三个人里,忽必烈手里的力量其实是最弱的。而且按当时的情况,他突然往回跑抢汗位,既没名分也没功劳,就算开库里勒台大会,那些王爷们选他的可能性也不大。
忽必烈琢磨来琢磨去,决定按蒙哥原来的计划继续打鄂州。
一来,这是向大伙儿表明:我接着干蒙哥没干完的事儿; 二来,他继续南下,给后面撤退的其他蒙古大军断后,这形象一下子就上来了。
这可不是忽必烈只顾面子,他一过长江,跟从广西北上的兀良合台大军快合围了,其他地方的蒙古军队一看他动了,也跟着响应。木华黎家的忽林池带着札剌亦儿大军过了长江去支援他,最后搞得弘吉剌部、札剌亦儿部都站到了忽必烈这边。东道诸王里的塔察儿,因为之前南征表现不好被蒙哥骂过,对蒙哥有意见,也想着跟忽必烈汇合。
忽必烈在外面打仗的时候,留守漠北的阿里不哥已经开始准备当大汗了。他一方面发消息说蒙哥死了,让大家来参加葬礼,一方面偷偷扩充兵力。蒙哥的心腹阿蓝答儿还跑到忽必烈的老巢开平附近,威胁开平的安全。好在忽必烈的妻子察必挺镇定,一边跟阿蓝答儿周旋,一边派脱欢给忽必烈送信,让他赶紧回来。

最后忽必烈跟宋朝议和,带兵往回走。到了燕京之后,他抢先一步,在东道诸王和自己人的支持下,1260年在开平开了库里勒台大会,正式当上了蒙古大汗。
结果呢,忽必烈称汗的第二个月,阿里不哥在那些守旧的贵族和蒙哥旧臣的支持下,也在哈拉和林开了库里勒台大会,当了大汗。
这下好了,蒙古同时有两个大汗。
按蒙古的老规矩,谁给先可汗办丧礼,谁在老家开库里勒台大会,谁才是正统。这么一说,阿里不哥才是名正言顺的,忽必烈在草原东南角称帝,没参加葬礼,那就是叛逆,所以支持阿里不哥的人还挺多。
建立元朝,成为独一无二的正统 阿里不哥和忽必烈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,其他王爷也没闲着。
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家的别尔哥汗,虽然没去阿里不哥的登基大会,但明确表态支持阿里不哥。次子察合台家的实际当家者木八剌沙汗,态度有点暧昧,说无条件支持蒙哥的决定,但蒙哥生前压根儿没说谁接班。
三兄弟里的旭烈兀,听到蒙哥死讯后撤军东归,本来也想抢汗位,刚到伊朗的大不里士,听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称帝了,干脆放弃抢大汗,在西南亚洲建了伊儿汗国,自己当汗王去了。
不过旭烈兀没跟着西征的儿子木木忽儿,倒是去参加了阿里不哥的登基典礼。
窝阔台家的人更乱,有的支持忽必烈,有的支持阿里不哥,一团糟。
其他方面,支持忽必烈的有合丹汗、阔端之子只必帖木儿、东道诸弟兀鲁斯;支持阿里不哥的是海都汗、蒙哥的儿子们和他们老婆的家族;贵由的儿子们保持中立。
看着势均力敌,但两边能调动的力量差远了。支持忽必烈的人,毕竟他是“叛逆”,支持他风险大,必须成功,不然就得完蛋;支持阿里不哥的人,大部分都是嘴上说说,其实都在观望,就算阿里不哥输了,他们还能倒向忽必烈,没啥损失。

1260年,陕川争夺战打起来了。
蒙哥原来的大军退守六盘山,阿里不哥派阿蓝答儿去接管精锐部队,忽必烈也派人去抢六盘山。最后忽必烈联合了窝阔台系的支持者、河西的那些王爷,打败了支持阿里不哥的浑都海,杀了阿蓝答儿,蒙哥南征大军里的精锐,基本都落到了忽必烈手里。
打赢之后,忽必烈北上打哈拉和林,把阿里不哥的军队打垮了,阿里不哥投降。忽必烈让移相哥守哈拉和林,自己回了开平。
结果阿里不哥喘了口气,靠他老婆家的斡亦剌惕部支持,又杀回来了,还偷袭成功了哈拉和林。但阿里不哥的实力跟忽必烈差太多,忽必烈把他围起来,阿里不哥只能向西部那些蒙古汗求援。
本来察合台汗国的木八剌沙母子都支持阿里不哥,可阿里不哥为了自己人,派了心腹阿鲁忽去接管察合台汗国。阿鲁忽是察合台的孙子,到了之后,阿里不哥让他去河中地区征粮征饷,结果阿鲁忽不想听阿里不哥的,直接反水,投了忽必烈。
阿里不哥听说阿鲁忽反了,带着剩下的兵去打他,还把察合台汗国的投降士兵全杀了。按蒙古争位的规矩,都是自己人打自己人,很少牵连子孙,阿里不哥这么干,人心都跑光了。那些观望的王爷们,纷纷倒向忽必烈,形势彻底反转。最后孤立无援的阿里不哥,只能投降。
1271年,大局已定,忽必烈取《易经》里“大哉乾元”的意思,定国号为“大元”,尊号从“蒙古大汗”变成“大元皇帝”,元朝就这么定了,忽必烈成了元朝的建立者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