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朝出现太后参政的次数为何是所有朝代中最多的 (宋朝出现太后是谁)
宋朝太后参政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?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~中国历史上从战国时的秦开始就有太后听政,一直到清慈禧太后垂帘听政,太后听政多援引外戚,扰乱朝政,所以对太后听政的评价总体不高,但宋...
宋朝太后参政这事,可能和大家印象里不太一样?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。
中国历史上太后听政其实挺常见的,从战国秦到清慈禧,但多数时候都说太后援引外戚、扰乱朝政,评价不太好。可宋朝的太后垂帘就不一样,评价还挺高,次数也多。为啥呢?根本原因就是,她们听政没给国家添乱,反而能在特殊时候稳住局面,让皇位顺利交接,这跟其他朝代可不一样。
历史上临朝听政的太后总共29人,西汉2人,东汉6人,北魏2人,唐2人,宋9人,辽3人,元4人,清1人。看这数据,宋朝占比可不低啊。
宋朝垂帘的太后身份有两种,皇太后和太皇太后,这俩身份更权威,大家更信服。表里除了谢太后和杨太后(度宗淑妃),其他垂帘的太后都有四字谥号,说明当时还是挺认可她们的。
宋朝太后能多次参政,不是偶然的。主要跟当时的君主专制制度有关——皇帝本该独揽大权,可历史上真能完全掌控朝政的皇帝太少了。很多皇帝要么没能力管事,又不放心交给大臣,更不放心宗室(毕竟他们有资格当皇帝,可能取代自己)。太后、太皇太后呢?她们本来不在皇权核心圈,在皇帝眼里,反而是最值得信任的人。这么一来,太后就有了参政的机会。
宋朝太后参政,除了上面说的,还有别的原因。她们大多是在特殊情况下,大臣们上书请求听政的。这些特殊情况大概分四种:
1、皇帝年幼
皇帝年幼继位的,比如仁宗、哲宗、恭宗、端宗、怀宗。这五位里,即位时最大的是仁宗,13岁;最小的是恭宗,才4岁。这么小的皇帝哪能处理国事?自然需要人辅佐,太后听政就顺理成章了。在“母以子贵”的古代,这太合理了。而且宋朝还特别推崇孝道,给太后垂帘找道德依据也更容易。这五位皇帝里,有四位垂帘太后:刘太后辅佐仁宗,高太后辅佐哲宗,谢太后辅佐恭帝,杨太后(度宗杨淑妃)辅佐端宗、怀宗。其中刘太后和高太后听政时间长、影响大。谢太后和杨太后都是在南宋动荡时垂帘,基本没啥作为,可以说是“挂名”,没啥实权。
2、皇帝病重
皇帝病重不能亲政的,比如英宗、神宗。英宗刚即位就病重,曹太后垂帘;神宗末年病重,也是高太后垂帘。《宋史》里说:“帝感疾,请权同处分军国事,御内东门小殿听政。”
3、帝统不正
帝统就是皇族血统。中国从夏朝起就搞嫡长子继承制,保证帝统纯正。可宋朝不少皇帝不是嫡长子,有的没儿子,只能从宗室里挑,这时候帝位合法性就有人质疑了。皇帝和大臣就得找个人辅佐,证明帝位合法,稳住政局。为啥选太后呢?以前朝代可能让大臣辅佐,宋朝却总选皇太后或太皇太后垂帘,这跟其他朝代对女性的限制不一样。皇帝年幼要靠太后,帝统不正时也需要太后辅政。宋朝除了太宗,还有英宗、徽宗、高宗、孝宗、理宗、端宗、怀宗,比较典型的是英宗——仁宗没儿子,从宗室里选了英宗,这不符合嫡长子制,就得有人辅政。曹太后在英宗成长中出过力,自然成了最合适的人选,大臣多次请求下,她就垂帘了。
4、朝局动荡
宋朝整体政局稳定,但北宋和南宋末年不太平。北宋末年,金兵打开封,张邦昌搞了个伪楚政权,册立哲宗孟皇后为宋皇后,让她垂帘。建炎三年,苗傅、刘正彦兵变,孟太后又垂帘了一次。这两次都是因为政局动荡。除了孟太后,南宋末年的谢太后和杨太后(度宗淑妃),也是在动荡时垂帘的。
宋朝为什么选择太后作为垂帘听政的人选呢?
这问题值得琢磨,跟宋朝的孝道观念关系很大。孝一直是宋朝的治国理念,宋朝在中国伦理史上挺重要的,那时候儒家伦理终于从思想走到了社会,大众化了。宋朝把孝当治国理念,不仅小家讲,国家政治里也讲。范祖禹在《进古文孝经说劄子》里提到,刘太后让侍读读前朝的孝行给仁宗听。史载:“臣伏观国史,章献明肃太后尝命侍读宋绶择前代文字,可以资孝养补政治者。以备仁宗。”
宋朝皇帝还定政策推行尊老,把孝当成考核、选拔官员的重要标准。皇帝要求官员百姓讲孝,自己也要以身作则。其实宋朝皇帝挺孝顺的,比如宋太祖赵匡胤,他母亲杜太后生病时,他尽心尽力照顾。这给后世皇帝也留了榜样。
所以,宋朝有特殊情况时,太后辅政才那么顺理成章,成了定式,整个宋朝都用这个办法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