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匡胤为何能脱颖而出发动陈桥兵变-从而登基称帝 (赵匡胤为何能夺权成功)
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赵匡胤各方面并不突出,为何能登基称帝开创大宋300年基业,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,黄袍加身,的故事大家都早已耳熟能详,说的就是大宋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开启...
赵匡胤这人吧,要说能力有多突出,好像还真说不上来。但就是这么个不算拔尖的人,愣是登基称帝,开创了大宋三百年的基业,这事儿就挺有意思的。
“黄袍加身”的故事估计大家都听过,就是赵匡胤把后周政权给端了,两宋三百年就这么开场。不过你可能不知道,柴荣死前其实给小儿子铺了路,找了三个顾命大臣,当时军权其实攥在侍卫司副都指挥使韩通手里。赵匡胤虽然是殿前都点检,但在那几位大佬面前,顶多算个有点分量的棋子,各方面真不算拔尖,怎么最后就穿上黄袍当皇帝了呢?
首先吧,柴荣这人选人有点问题。他临死前,民间突然冒出块“点检做天子”的木牌,他估计是怕重蹈前朝覆辙,就把当时当殿前都点检的姐夫张永德给撸了,换上了赵匡胤——这人看着老实巴交的,谁能想到反而给自己挖了坑?再说了,他找的那几个顾命大臣,后来被赵匡胤收拾得服服帖帖,基本没起到啥作用。
再说说赵匡胤自己,这家伙有野心,也有脑子,还懂得等时机。唐朝末年那会儿,朝换代跟走马灯似的,你刚唱完我就登场。赵匡胤家祖上也就唐朝当过小吏,出身底层,没啥硬后台,全靠自己一步步从大头兵混到禁军头头,你说他没野心?我是不信的。而且他野心还不小,当了禁军头头还不满足,毕竟那个年代,皇帝轮流做,兵强马壮者说了算。更重要的是,他会藏,会等。柴荣给他安排的那些后手,上面有顾命大臣和韩通压着,下面还有“点检做天子”的流言,稍有不慎就得玩完。他干脆直接离开京城,回自己地盘上装老实。半年后,朝局一变,他的几个铁哥们儿都坐上了军队要职,这就为后来的陈桥兵变铺了路。
陈桥兵变那出戏,历史上可太精彩了,能兵不血刃夺皇位,说白了就是赵匡胤占全了天时、地利、人和。
天时就是,北汉和契丹那边老来犯境,朝里又是个7岁的小皇帝,大家心里都发慌,就盼着个能打仗、地位高的人来镇场子。说白了,谁当皇帝不打紧,别让他们日子过不踏实就行。
地利呢?陈桥驿离京城才40里,兵变之后大军一拉就能到京城门口,朝里那些大臣反应都来不及。这距离选得,绝了。
人和这事儿就更不用说了。赵匡胤在军里混了那么多年,从大头兵到统领,手下兄弟、老部下遍布军中和朝堂。陈桥兵变其实也是顺着大家的意思,不光是军中将士,老百姓也认——那会儿战乱不断,一个7岁的娃娃皇帝能顶啥用?还不如来个能稳住局面的。
所以说啊,赵匡胤当时算不上最牛的,但绝对是那会儿最合适的人。时势造英雄,一件黄袍一穿,大宋三百年基业就这么起来了,还把经济、科学、文化整成了古代的一个高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