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元璋能成功-陈友谅为什么失败了-同样都是元末时期的枭雄 (朱元璋能成功靠的是什么)
很多人都不了解朱元璋和陈友谅,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,元朝末年政治黑暗官僚腐败,百姓生活困苦,一场反元起义的风暴已经形成,公元1351年,韩山童和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,点燃了反元斗争的第一把火...
元朝末年那会儿,天下大乱,老百姓苦不堪言,到处都是揭竿而起的起义军。公元1351年,韩山童和刘福通带着红巾军一闹,反元的风潮就再也压不住了。都是乱世里冒出来的英雄,凭什么最后朱元璋坐了天下,陈友谅却成了垫脚石?

朱元璋和徐达、常遇春
1.朱元璋会识人,更会用对人
朱元璋家里穷得叮当响,从小没少受元朝官吏的气。后来碰巧加入郭子兴的红巾军,慢慢攒下了一帮自己人。
武将里有汤和、邓愈、徐达、常遇春这些能打的兄弟,文臣里有李善长、刘伯温这些出谋划策的。关键是,朱元璋不光会把这些人心聚拢起来,还知道怎么让每个人发挥最大的用场,队伍自然越来越强。
陈友谅这人吧,心太毒,手下人都怕他,可没人真心跟他。他占了太平城后,就把一直挟持着的徐寿辉给杀了,自己当了“大汉皇帝”。

陈友谅
陈友谅靠耍阴谋上位,根本不是靠真本事。看着挺威风,其实根基不稳,就像沙滩上搭的楼,风浪一大准塌,劲儿再大也长不了。
2.朱元璋藏得住自己的心思
朱元璋当时的地盘,北边有刘福通,西边是陈友谅,东边张士诚给他当挡箭牌。要是用好了,元朝的压力能小不少,对他扩充地盘、稳住老巢特别有利。
要是他这时候头脑发热,急着暴露想夺天下的心思,肯定成了众矢之的。元朝大军来围剿,其他起义军也得联手对付他。所以他听了朱升的“高筑墙,广积粮,缓称王”,老老实实按这三条来。

元末乱世
“高筑墙”就是守好地盘,“广积粮”就是保证军队有饭吃,军心就稳了。“缓称王”最实在,不图虚名,不招惹祸事。
陈友谅呢,又急又贪。先急着当汉王,没等时机成熟就杀了徐寿辉自己称帝。这下好了,成了所有人的靶子,徐寿辉的手下明玉珍直接在四川单干,“陈汉”集团的实力一下子就弱了。
3.朱元璋会看形势,也会抓时机
朱元璋拿小明王韩林儿当幌子,名义上归他管,其实自己想干嘛干嘛。北边红巾军和元朝打得天昏地暗,正好给了他在南方发展的机会。

朱元璋与马夫人
到了1359年,元朝大将察罕帖木儿攻下汴梁,刘福通战死,韩宋政权名存实亡,但朱元璋这时候已经壮大了不少,元朝想剿灭他可没那么容易了。
元朝的主力在打红巾军的过程中快耗光了,加上军阀们自己内斗,朝廷也管不住,更别提镇压起义军了。这时候的元朝,已经不用太放在眼里了。
朱元璋面前有两个选择:先打强的陈友谅,再打弱的张士诚;或者反过来。反正得先平定南方,再收拾北边的元朝。

朱元璋和朱标、胡惟庸
正琢磨着呢,陈友谅先下手了,直接打过来,这下朱元璋没得选,必须先干掉陈友谅。1363年,鄱阳湖决战,陈友谅战死,陈汉政权垮了。他儿子陈理投降,陈友谅的势力彻底没了。
灭了陈友谅,1367年朱元璋又收拾了张士诚。这位盐贩子出身的“吴王”,天天就知道吃喝玩乐,哪想到转眼就亡国了?
陈友谅和张士诚都没了,江南的红巾军就剩朱元璋一家独大,方国珍、明玉珍这些人也陆续被他收拾了。当皇帝这事儿,水到渠成。

朱元璋和刘伯温
1368年,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,建立明朝。接着派徐达北伐,明军势如破竹,元顺帝逃出大都,明朝基本统一了全国。
陈友谅败就败在心胸窄又狠,为了权力不择手段。再加上太自信,战术上失误一堆,完全是自找的。

明朝疆域
朱元璋赢就赢在会拢人,会用人,时机没成熟就藏住心思,时机到了就顺势而为。这么从乱世里杀出来,成了明朝的开国皇帝,也是本事。
参考资料:《中国历史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