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了宋朝-官员的薪俸相比于前朝又是怎样的 (在宋朝当官)
中国古代采取秩禄制度来决定官员的薪俸,官员的俸禄高低和官位的高低挂钩,等级森严,不允僭越,秩是指官秩,是官位的高低,禄则是指俸禄,就是朝廷发给官吏的俸禄,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,一起来看...
中国古代官员的工资叫“秩禄”,官位高低决定俸禄多少,等级严,不能乱来。“秩”是官位,“禄”就是朝廷发的工资。汉朝官员拿谷物算工资,最高的每月350斛,最低的才3.6斛,差得也太离谱了;唐朝的俸禄有职田、禄米、钱货,京官比外官拿得多,品级越高工资越高,这个倒是一直没变。
到了宋朝,官员工资就比前朝大方多了。包拯大家都知道,铁面无私,清官代表,人称“包青天”。但你可能不知道,包拯工资高得吓人,简直可以用“家财万贯”来形容。
为啥包拯工资这么高呢?一方面,宋朝商品经济发达,生产力也上来了,国家有钱;另一方面,得说说宋朝的俸禄结构,那叫一个复杂,比前朝都麻烦。不光官名品级多,前后的工资算法还不一样,老在变。
宋朝前期,从太祖建国到真宗那会儿,基本沿袭了唐朝的老规矩,按品级发工资。《宋史》里记着呢:“唐令,定流内一品至九品……宋初,官俸因其制……”说白了,就是按你官职最高的那个来定工资,这时候发的还主要是实物,比如粮食布啥的。
到了宋朝中期,工资就蹭蹭涨了。赵匡胤、赵光义建国那会儿就开始改工资结构,多给现钱。元丰改制后搞了个“双薪制”,官员的头衔分“阶官”和“职官”。阶官比如三公、节度使,就是荣誉头衔,主要用来定工资;职官是实际干的活,两份工资一起拿,能不高吗?
而且宋朝还搞“高薪养廉”,工资给得那叫一个高,生怕官员没钱花去贪。

宋太祖说过:“廪禄之制,宜从优异,庶几丰泰,责之廉隅。”意思就是工资标准得定高些,让官员过得好,才能要求他们廉洁。从宋太祖到宋徽宗,为了养廉,工资一直在涨。不光皇帝这么想,北宋的官员也提过类似建议。王安石变法时就给官吏涨工资;范仲淹在“庆历新政”里也说了:“养贤之方,必先厚禄,禄厚然后可以责廉隅。”简单说,就是想让官员廉洁,先得让他们衣食无忧,然后才能要求他们有节操,干坏事就罚。
举个包拯的例子,他当开封府知府那会儿,每月30石粮食,1500贯公钱,还有2000亩地的地租。加上龙图阁学士的职位,每年还能拿1656贯钱和四十多匹绸缎。加起来,一年收入大概21000多贯。
那时候一贯钱等于1000文,折合现在大概650块。这么算下来,包拯一年工资相当于1300万人民币!现在看来也是顶级收入了,当时甚至顶得上一个省的税收。
再来看看王安石,他在全国搞新法,政绩不错,但后来被保守派怼下去,新法也黄了。他当官的时候,折合成现在的钱,月工资都9万多,加上粮食、职田这些,收入高得很。就算辞官了,退休金也丰厚,根本不用愁养老。
到了明朝,官员工资就断崖式下跌了。洪武四年(1381),朱元璋定的工资标准,低得让人咋舌。明朝初年工资这么低,主要是因为刚打完仗,需要休养生息。
直到洪武十四年(1381)才改了一次,加了点俸钞(就是钱),还废了“职田”,搞了个“养廉地”,不过只有镇守边疆的官员能拿这个补贴。
每个朝代官员工资不一样,跟当时的情况关系太大了。宋朝高薪养廉,虽然工资高,能在一定程度上少贪点,但也出了不少问题。比如工资太好,官员都不想退休,甚至改年龄想多干几年。宋朝没办法,只能逼着他们退,年纪大的不给升,主动退休的还能给子孙安排个工作,真是操碎了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