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高宗为什么会将皇位传给宋太祖的后人呢 (宋高宗为什么禅位)
建炎元年六月十三,1127年7月23日,,宋高宗的妃子潘氏在南京,今河南商丘,生下一子,取名为赵旉,是为宋高宗第一子,一出生是备受宠爱,宋高宗对其可谓是寄予厚望,后来立其为皇太子,可惜好景不长,到了建...
建炎元年六月十三(1127年7月23日),宋高宗的妃子潘氏在南京(今河南商丘)生了个儿子,取名赵旉,就是宋高宗的第一个孩子。这孩子一出生就金贵得很,宋高宗对他寄予厚望,后来直接立了皇太子。
可惜这好日子没过多久,建炎三年,赵旉病死了。宋高宗赵构这些年跑得也太狼狈了,被金军追得东躲西藏,估计是吓出毛病了,再没生儿子的能力了。没办法,只能找个养子来当继承人。
最后,宋高宗挑中了宋太祖次子赵德芳的六世孙赵昚。按辈分算,赵昚得叫他叔叔。绍兴三十二年(1162年),赵昚成了皇太子,同年宋高宗就把皇位让给了他,这就是宋孝宗。这么一来,隔了快一百年,宋朝的皇位又回到了宋太祖这一支。
那宋太宗那边就没后人了吗?为啥宋高宗不选近的,非得挑太祖家的孩子呢?今天就来唠唠这事儿。
首先啊,当时的情况挺尴尬。宋高宗这一支的近亲,让金军给一锅端了,基本没剩几个。其他太宗家的后代呢,跟他早出了五服,其实跟太祖家的后人差不多远。但选太祖家的,能在朝野上下落个好名声。
按理说,皇帝没儿子,得从近支里找,比如侄子、堂侄什么的。可靖康之耻一来,北宋宗室基本被金军一锅端了,尤其是宋高宗他爹宋徽宗这一支,除了他这个漏网的,其他全被抓走了。
不过也不是说南方没有太宗家的后人,比如宋太宗长子赵元佐那一支,就在南方繁衍开了,后来南宋的赵汝愚就是赵元佐的七世孙。但跟宋高宗这一支,早就出了五服,关系远得很。
再说宋太宗上台后,宋太祖的两个儿子死得不明不白,太祖这一支就被冷落了。也正因如此,因祸得福——金军屠杀宗室时,太祖家的后人大多成了平民,反倒躲过一劫。
所以啊,反正血缘都远得出了五服,不管是太宗家的还是太祖家的,在宋高宗眼里,其实都差不多。
而且宋太宗是宋太祖的亲弟弟,却绕过哥哥的两个儿子自己登基,加上宋太祖的死有“烛光斧影”的疑云,他两个儿子也死得蹊跷,民间一直议论纷纷。靖康之耻后,甚至有传言说金军统帅长得像宋太祖,是宋太祖转世来报复太宗家的后人。所以当时不少老百姓和大臣都觉得,宋高宗既然没儿子,就该把皇位还给太祖这一支。
这么一来,既然血缘都远,宋高宗干脆选了太祖家的孩子。这一招确实管用,士大夫和老百姓都夸他,名声好得很。
其次啊,跟那些按理说该继位的近支比,还不如选个本来没机会的太祖后人。这样既能亲自考察这人的人品怎么样,又能让他对自己死心塌地感恩戴德。

虽然靖康之耻后,宗室大多被掳到北方,但宋高宗本可以跟金国谈判,把几个近支侄子要回来。就算要不回来,也能在现有的太宗后人里挑个血缘最近的当继承人。可宋高宗没这么做。为啥呢?首先,要是能跟金国谈回侄子,那徽宗、钦宗这两个皇帝,还有他其他兄弟,是不是也能谈回来?要是真把他们弄回来了,对他威胁太大了。不说徽钦二帝,他自己是徽宗第九子,随便召回一两个哥哥,能有好日子过吗?再说他当皇帝,本来就没经过徽钦二帝同意,是靠当时地位最尊贵的哲宗废后孟皇后扶上位的,本来就有人质疑他正统性。要是只召回近支侄子,不碰其他宗室,肯定得被人说三道四。干脆,这个口子不能开。
再一个,要是从近支里挑养子,人家可能不会真心感激他,会觉得这皇位本来就是自己该得的,按宗法就该他当。可选个本来没资格继位的太祖后人,就能亲自考察这人怎么样,而且选择也多——宋高宗不光有赵昚一个养子,还有一个,总共两个。这样选出来的养子,肯定会真心实意地感激他。
事实证明,宋高宗这一步棋走得对。不光赢了名声,晚年还过得舒坦。宋孝宗可是出了名的孝顺皇帝,当了皇帝后,对他这个太上皇好得很,俩人关系处得特别融洽。宋高宗当了二十多年太上皇,活到81岁才走。跟他爹宋徽宗、哥哥宋钦宗在北方受罪的凄凉晚景比,他的晚年简直不要太幸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