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太祖赵匡胤不让后人杀害士大夫得原因是什么 (宋太祖赵匡胤怎么读)
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宋太祖赵匡胤,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会不让后人杀害士大夫?第一、时代背景,武将掌权危害太大唐朝的时候为了加强防御力量,在全国设置节度使统率诸军、镇,以此方便征调全国军队,...
今天聊聊宋太祖赵匡胤为啥特意留下话,让后辈子孙别杀士大夫。
先说说时代背景,那会儿武将掌权可太吓人了。
唐朝为了防外敌,在全国各地设了节度使,管军队、管调动,挺方便的。节度使这官儿,在一方军队里说一不二,“受命那天就给旌节,叫节度,能管军事。出门就举节旗,树六面大旗,外面当官的没比这更重的。”后来啊,节度使不光管军,还管老百姓、管钱袋子,一个个跟土皇帝似的,朝廷的话都不太听。
唐玄宗那会儿,边疆设了十个节度使,精兵都调过去了,安禄山一个人就占了范阳、平卢、河东三个镇,朝廷反倒没兵了,这就是“外重内轻”。结果天宝十四年(755年),安禄山反了,安史之乱一打就是八年,唐朝差点玩完。
后来安史之乱平了,节度使的祸根可没除。唐朝末年,黄巢起义一闹,朝廷名存实亡,节度使们各自为政,宣武的朱全忠、河东的李克用、凤翔的李茂贞,个个手握重兵。朱全忠更狠,直接控制皇帝,杀大臣,后来干脆废了唐哀帝,自己称帝,建了后梁,唐朝就这么亡在自己设的节度使手里。
朱全忠建了后梁也没统一,其他节度使互相打,打赢了的吞并输了的,建国的建了五代,割据的割据了十国。那会儿的节度使还是横得很,手底下都是狠角色,兵变夺权天天有。唐朝的节度使遗祸,五代十国还在继续,老百姓可遭了大罪。
再说说赵匡胤自己,这事儿他太有发言权了。
北宋就是赵匡胤靠当武将发动陈桥兵变抢来的皇位。在那之前,节度使林立,大家都有兵,有句狠话说得直:“天子,兵强马壮者当为之,宁有种耶!”意思就是皇帝?谁拳头硬谁当!藩镇们靠着军队互相吞并,兵变跟闹着玩似的,“兵权所在,则随之以兴;兵权所去,则随之以亡”。
对皇帝来说,谁能控兵谁就能坐稳江山,谁失了兵权谁就得完蛋。赵匡胤自己就是靠殿前都点检的身份管着禁军,才陈桥兵变黄袍加身,建了宋朝。
赵匡胤自己经历过唐末的乱局,又亲自动手抢过皇位,太清楚兵权对国家稳定的影响了。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,必须得把节度使和大将军的权力给削了。这就是宋朝“重文轻武”国策的由来。
北宋靠兵变上台,对大臣的防范也严。要巩固统治,就得推行“重文轻武”,让武将靠边站。
还有个关键点,士大夫这帮人,真不太可能造反。
“士”在古代最早是底层贵族,后来变成有本事有知识的,靠本事在诸侯国当官。分封制没了,“士”和“大夫”慢慢合称“士大夫”,就是当官的知识分子,身份挺特殊,既是官僚又是文化人。
汉朝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后,士大夫地位越来越高。但皇帝对儒学,其实是当工具用的,用儒家的道德规矩管住大家,实际办事还是儒法一起,甚至表面一套背后一套。
这么看就明白了,赵匡胤不让杀士大夫,核心还是想让大宋长久。他自己咋当上皇帝的,门儿清。加上五代十国那会儿,改朝换代跟走马灯似的,他生怕自己建的宋朝也这样,那肯定得防着武将。既然不待见武将,就得靠文人(士大夫)来治国。既然要靠文人,而且文人也不会造反——就算想造反也成不了——那咋让他们死心塌地跟着赵家?给点甜头呗!不杀士大夫,就是最大、最好的好处了。
所以说啊,赵匡胤定这条祖训,肯定不是拍脑袋的,那是真琢磨透了,对赵家王朝最有利的办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