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国时期的石亭之战最后结果如何-有何意义 (三国时期的石家庄叫什么)
在整个三国历史中,还有很多经典的战役,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,石亭之战,是三国时期的一场大战,不过,相对于官渡之战、夷陵之战、赤壁之战、汉中之战,石亭之战可以说是三国最被忽略的一场大战,...
石亭之战,三国时期的一大战役。不过跟官渡、赤壁那些名气大的比起来,这场仗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过,算三国里被忽略得比较狠的大战。三国时候,魏、吴两国对江淮那块地争得厉害,都想找机会把对方主力给灭了。对东吴来说,守江就得守淮,江淮一带肯定是他们防守和进攻的重点;曹魏那边也明白,只要死死占住江淮,东吴就只能缩着防守,很难帮上蜀汉北伐的忙。公元228年,吴国鄱阳太守周鲂使了招诈降,写信给曹魏的曹休,说要叛吴归魏,求曹休派兵接应。这一下,石亭之战的序幕就算拉开了。
先说说这场仗怎么打起来的。孙权到了皖城,任命陆逊当大都督,还给了他黄钺,说白了就是让陆逊能临机决断,不用请示。又让朱桓、全琮当左、右督,各带三万人去迎击曹休。曹休听说东吴大军出动,知道自己上当了——周鲂肯定是诈降。但他仗着曹魏兵强马壮,自己带了十万大军,压根没怕,准备跟东吴硬碰硬。结果曹休立功心切,不等司马懿、贾逵的兵马汇合,自己就带着部队孤军冲进去了。等他到了石亭,立马被陆逊、朱桓、全琮他们九万人给突然袭击了。曹休一点防备都没有,手下也慌得不行,被东吴砍了一万多人,丢的军械车马堆成山。曹休自己突围到夹石,发现退路早被孙权给堵死了。
曹休当时快被包饺子了,多亏贾逵的援军火速赶到夹石。东吴一看,以为曹魏主力来了,赶紧撤了。要不是贾逵来得及时,曹休估计就得被东吴俘虏了。曹休虽然逃过一劫,但曹魏损失惨重,一万精兵加上粮草辎重基本全被东吴拿走了。所以石亭之战后,曹休当年就背上毒疮发作死了。曹休那时候是曹魏的大司马,一人之下万人之上,他这一死,曹魏相当于少了个顶梁柱。后来曹真一个人既要顾西线又要顾东线,累得不行,公元231年也跟着去了。这么一来,曹魏武将里,尤其是曹氏自己的人,几乎没人能制衡司马懿了。
对东吴来说,这场仗意义更大。魏国倾巢出动却损兵折将,曹休还死了,曹魏一直到东兴之战,才又敢发动大规模攻吴行动。所以石亭之战这一赢,东吴在江淮的防御压力小多了。石亭之战是228年打的,第二年(229年)孙权就在武昌正式称帝,国号吴,后来还迁都建业。孙权既不是汉室后裔,不像刘备能打着“匡扶汉室”的旗号,又没像曹丕那样经过禅让,所以一直没敢称帝,总觉得名不正言不顺。但石亭之战重创曹魏,加上之前夷陵之战打垮蜀汉,他总算有底气了。这下三国君主都是皇帝了,孙权也不用再低蜀汉、曹魏一头了。
还有,这仗还间接帮了诸葛亮。228年冬天,诸葛亮听说曹休在石亭被陆逊打得大败,关中兵力空虚,觉得机会来了。第二年(229年)就带着数万兵出陈仓道,围了陈仓,这是他第二次北伐。就是想趁曹魏乱的时候捞一波。不过陈仓没打下来,围了二十多天,粮草不够了只能撤。路上魏将王双带兵追击,反被蜀军给砍了。一场仗,魏蜀吴都跟着受影响,这就是石亭之战,虽然名气不大,但该有的影响一点没少。
话说回来,诸葛亮北伐也挺不容易的,每次都得瞅准机会。石亭之战这一仗,让曹魏元气大伤,也给东吴争足了面子。三国历史里,这种看似不起眼,实则牵动全局的战役,其实挺多的。下次要是再聊三国战役,不妨多关注关注这些“低调”的大战,说不定能发现不少有意思的细节呢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