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政策-以辽守辽-熊廷弼为什么会反对孙承宗和袁崇焕肯定的 (以辽人守辽土)

熊廷弼为什么反对,以辽守辽,,是很多人要的问题?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,明末抗清战争是一段极其复杂的历史,期间相继出现过大量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,不过抛开这些表层现象不谈,真正在很大程度上决...

admin
熊廷弼为啥反对“以辽守辽”,这问题挺多人问的。咱今天就掰扯掰扯。 明末那会儿抗清的事,说复杂是真复杂,期间出了不少让人佩服的人物。但要说真正把历史往哪条道上引的,其实是明朝和清朝两边的政治制度、军事政策不一样。 要完全说清这差别不容易,但借着有名的“以辽守辽”政策,倒能简单分析分析。 “以辽守辽”这政策,说白了,好处有两个:一是能缓解明朝的财政压力,二是能减少客军打仗带来的麻烦。 这政策最早是谁提的,现在不好说,但孙承宗、袁崇焕都认可并实行过,还有不少朝廷官员和边镇武将都挺推崇,这倒是肯定的。
政策-以辽守辽-熊廷弼为什么会反对孙承宗和袁崇焕肯定的 (以辽人守辽土)(图1)
为啥会这样呢,原因还挺复杂的。明朝打完“萨尔浒之战”后,对后金就从攻转守了。 战略防守和战略进攻可不一样。进攻嘛,像快刀斩乱麻,得短时间内堆人、堆粮、堆钱,猛地割块肉下来;防守呢,就像钝刀子割肉,得搭个稳定的资源通道,定期放点血。 这两个谁好谁坏不好说,不同历史环境说法不一样。但对那时候的大明来说,战略防守真不是啥好选择。 明朝后期,全球都在闹小冰河期,北方受冷空气影响,庄稼收成差得很。农民们不想饿死,只能揭竿而起。没过多久,北方到处都是战火。 北方农民起义闹得那么大,不光动摇了大明的根基,本来就不富裕的国库压力更大了。从这时候起,缺钱就成了明朝的一个大头疼事。 但话说回来,缺钱归缺钱,边军的粮饷不能不给,不然后金就该打到家门口了。咋能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,就成了朝廷最头疼的事。 巧了,“以辽守辽”正好能解决这个问题。因为这政策只招辽地人当兵,不用从别地调兵,能大大减轻中央的财政压力,让中央能腾出手来平定农民起义、恢复生产。所以啊,“以辽守辽”在文官里特别受欢迎。 另一方面,像孙承宗、袁崇焕这些老将军,也挺赞成“以辽守辽”的。这些打过仗的人看得明白,明朝边军为啥不行?一大原因是客军打仗没积极性。 你想啊,真正在乎一块地的,肯定是土生土长的人。外地来的兵再厉害,保护当地的心思也没当地人重。要是打仗输了,难免会怕、会躲,不光自己战斗力不行,还可能影响别人,整个军队的战斗力就下去了。 袁崇焕就直白说过“南兵脆弱,西兵善逃”,就是吐槽客军战斗力不行。 “以辽守辽”呢,就是建个以辽军为核心的防御体系,不掺外地兵。这样能保持边军斗志纯粹,不受客军影响。毕竟辽人就是在辽地长大的,辽地就是家,为了保护家乡,肯定能拿出百分百的劲儿。 那问题来了,“以辽守辽”有这么多好处,熊廷弼为啥反对呢?要知道,熊廷弼可不是只会空谈的文官,他是明末能跟孙承宗、袁崇焕齐名的名将,在辽地待久了,对辽地的情况有自己的看法。他反对“以辽守辽”,肯定不是一时冲动,有更深的道理。 熊廷弼不赞成“以辽守辽”,是因为他和孙承宗、袁崇焕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。孙、袁看重的是辽地军民的抗战热情,熊廷弼看到的却是辽地的残破和困顿。 辽地为啥残破?原因挺多,大多都是历史遗留问题,想改变这情况太难了。 从明朝刚建立那会儿,北边的蒙古就一直是个威胁。虽然朱元璋、朱棣连番打击,蒙古势力小了不少,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,当年可是能横扫欧亚的铁骑,打不过整个大明,但在辽地撒撒野还是可以的。 蒙古侵略就是辽地残破的一大原因。游牧民族嘛,习惯南下抢东西,明朝边地的村镇经常被他们劫掠,拿生活物资。 明朝这种事经常有,但让辽地残破更严重的,是隆庆年间明朝和左翼蒙古的冲突。这场冲突规模不大,经常被人忽略,但左翼蒙古因此恨上了明朝,老深入辽地报复性劫掠,辽地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一步步残破的。 后来,辽地为了支援万历朝鲜之役,又损失了不少精兵强将,军事体制从高层开始崩坏,军事实力大大降低了。 再后来,辽地又接连遭天灾、遇贪官横征暴敛,底层经济被破坏得厉害,整个辽地从上到下都凋敝得很。 熊廷弼到辽地的时候,辽地正好天灾人祸不断,到处都是民变,老百姓都躲深山里,不愿见官。中央拨的钱又让地方官贪了不少,根本帮不到底层百姓。在熊廷弼看来,这样的辽地,能不叛乱就不错了,还想“以辽守辽”,简直是做梦。 三、“以辽守辽”为啥失败了?关键在于明朝中枢不会放心一个脱离掌控的军事集团起来。 现在回头看,“以辽守辽”这政策确实是失败了,但失败的原因值得琢磨琢磨。 萨尔浒之战后,明朝短时间内抽不出那么多人力物力财力去打后金,所以才有了“以辽守辽”。但其实这政策只能当个过渡。 从国力上看,大明其实能碾压后金。只是刚输掉萨尔浒之战,不适合立刻再打一场。要是当时当政的能明白这点,就能借“以辽守辽”的时间差,攒够力量反攻后金。 但不幸的是,这时候明朝内部正好闹农民起义,让这个政策的结束期限一拖再拖。这就导致了一个可怕的后果:辽地豪势集团起来了。 豪势集团不光在辽地有,自从土木堡之变后,卫所制崩坏,募兵制成了明朝的主要军制,边地将门形成豪势集团的趋势就越来越明显。 因为募兵制下,底层兵的粮饷、训练都靠主将,所以他们特别依赖主将。主将要是愿意,就能在军队里安插亲信、排除异己,形成自己的派系,最后在驻守的地方形成豪势集团。 这方面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李成梁,他绝对是明朝后期最能打的将领。他在辽地镇守几十年,打了十次大捷,除了开国那批将领,没人战功比得过他。 但他的能力和品德却反着来,骄奢淫逸,任人唯亲。史书记载,李成梁在辽地的时候,全辽的商民好处都让他占了。而且他出身军旅,特别看重战功,打仗的时候经常杀老百姓冒领军功。 安插亲信这方面,李成梁更是做到了极致。他在辽地的时候,用自家家丁组成私兵。每次打仗,都让家丁当主力,战后封赏也常给家丁,家丁立了功,立刻升官加封,普通卫所的兵别说分功劳,经常连饷都领不到。 这样一来,辽地的主要军事力量都打上了李成梁的标签,他死后,他儿子们还把持着辽地的主要军事力量。 豪势集团起来后,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辽地军民的战斗力,对抗金战争有积极作用。但作为一个脱离中央管辖的军事集团,明朝中央对他们自然没好脸色。 明朝后期,弹劾边军将领的事从来没停过。熊廷弼、袁崇焕、李成梁,都被言官刁难过。皇帝对他们也不客气,罢官的罢官,下狱的下狱,最惨的袁崇焕甚至被凌迟了。 这么做当然是为了维护中央权威,但问题是中枢的文官根本不懂打仗,他们为斗倒一个边将喝彩的时候,其实不知不觉把大明往悬崖边又推了一把。 看明末历史,大将投降清朝,反过来打自己人的事屡见不鲜。要是偶尔一两个,还能说是将领自己的问题,但这么大规模投降,那肯定是制度的问题了。
政策-以辽守辽-熊廷弼为什么会反对孙承宗和袁崇焕肯定的 (以辽人守辽土)(图1)
政策-以辽守辽-熊廷弼为什么会反对孙承宗和袁崇焕肯定的 (以辽人守辽土)(图1)


上一篇: 发展资本主义-明朝为什么没法像当时的其他国家那样 (发展资本主义是什么意思) 下一篇:揭秘孙承宗传奇的一生-一家四十多口忠烈为国战死 (揭秘孙承宗传记的是谁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