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朝举行三大朝会时-锦衣卫与其他亲军一起承担什么职责 (明朝举行三大运动)
锦衣卫的职能是守卫值宿,侦察与逮捕和典诏狱,锦衣卫首先是皇帝的侍卫亲军和仪仗队,由将军、校尉和力士组成,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,一起来看看吧,将军初名,天武,,永乐时改称,大汉将军,,选...
锦衣卫这活儿,说白了就是皇帝身边的“全能选手”,守宫门、当保镖、抓人、管牢房,啥都干。但最显眼的,还是他们给皇帝当仪仗队和侍卫亲军这活儿。将军、校尉、力士,这几类人凑一起,那阵仗可不是盖的。

将军最早叫“天武”,后来永乐年间改名叫“大汉将军”,专门挑长得高、块头大、看着就不好惹的。校尉和力士呢,就从老百姓里选身体好、没案底的。校尉负责扛伞盖、摆卤簿,力士举着金鼓、旗帜,各司其职。
皇帝但凡出门,不管是打猎、亲征还是祭天,后面总跟着一溜锦衣卫。仪仗队最前面就是大汉将军,少则几百,多的时候能到一千五百人,一个个穿盔甲、扛大刀、骑大马,那叫一个威风。不过这“大汉将军”听着像大将军,其实也就是个摆排面的,真上战场可能还不行。
光有仪仗队还不行,前面得有人开路巡逻,还得有在銮驾和京城之间跑腿传信的。这一套从出门到回宫的队伍,全让锦衣卫包圆了。
平时没朝会的时候,其他亲军守皇城四个门,唯独锦衣卫将军守午门,一百人,一天到晚不挪窝。午门可是宫城的正门,能在这儿守着,说明锦衣卫在皇帝心里确实有分量。
皇帝在奉天门(现在故宫的太和门)上朝的时候,锦衣卫有个堂上官就站在御座边上,专门负责传旨。还有一百二十九个大汉将军,加上两个千户、四个百户,把丹陛、御道、金水桥、奉天门广场各个门口都堵死了。另外五百校尉在午门内外列队,专门打鸣鞭、举仪仗。
上朝这事儿,其实不在太和殿,而是在太和殿外面的奉天门。早朝鼓一响,文武大臣就在左右掖门外等着,钟声一响,从掖门进去,过金水桥,到奉天门,东西两边站好。这时候御座边站个锦衣卫传旨,丹陛、御道、金水桥、广场两边、掖门,全是大汉将军、千户、百户、校尉把着,大臣们从宫外走到奉天门,一路都得看锦衣卫脸色。
每年过年、冬至、皇帝生日这三大朝会,仪仗队能到四千人,锦衣卫就占了一千五百人。这时候他们离皇帝最近,随叫随到,比谁都风光。
因为要当仪仗队,锦衣卫的服饰那叫一个讲究。校尉的官服是沿袭元代的,书里说“鹅帽锦衣”,就是戴鹅毛帽子、穿亮色衣服。皇帝祭祀巡游时,校尉得穿飞鱼服,腰里别绣春刀。飞鱼服仅次于蟒袍,得一定品级才能穿,绣春刀又轻又短,不是皇帝赏的不能乱戴。后来景泰年间,锦衣卫指挥使和当值的还能穿麒麟服,这可是公侯伯驸马才能穿的。大汉将军值班时,戴带小旗的头盔,穿对襟罩甲,金盔金甲、红盔红甲、红盔青甲啥颜色都有,腰里挂宫禁金牌、佩刀,手里不是金瓜就是斧钺。台北故宫的《出警入跸图》里,就能看到这些锦衣卫官军的样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