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为什么最后会失败-宋夏战争中北宋有明显优势 (为什么最后会加快速度)

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宋夏之战的文章,欢迎阅读哦~宋夏之战,北宋失败的原因,小编认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,第一方面,将帅无能累死三军,我们通过试析领导这三次战役的地方军事统帅来看,范雍、...

admin

最近翻宋夏之战的史料,越看越憋屈,北宋百万禁军居然被西夏按在地上摩擦,到底为啥?我觉得就几个大头,掰开揉碎了说。

先说将帅这事儿。带打仗的范雍、夏竦、韩琦这些人,有个通病:文官带兵。

都知道,赵匡胤陈桥兵变坐上龙椅后,就一直搞“重文抑武”,文官能管带兵的,武将基本靠边站。史书里还记着呢:“儒臣委西路,不能身当行阵,为士卒先,至于选择大将,乃其职也。”说白了,就是一群没上过战场的书生瞎指挥,尤其是范雍、夏竦,简直就是占着茅坑不拉屎的典型。

范雍在延州,老贪小便宜,结果被元昊抓住把柄,成了人家发兵的借口。你说他图啥?不管出发点是啥,这操作直接给西夏送了弹药,妥妥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。

为什么最后会失败-宋夏战争中北宋有明显优势 (为什么最后会加快速度)(图1)

那三川口之战输了,范雍得背几个锅?

第一,他当统帅的,胆小如鼠,就知道自保,典型的“不舞之鹤”,病固执、指挥稀烂,一意孤行。

第二,军事部署乱七八糟,战术全是错的,直接把宋军往火坑里带,决策不明、执行还拖后腿。

第三,李士彬让他把投降的西夏部落迁走,他偏不听,非留边境,等于给元昊安了内应,金明寨就这么丢了,遇事不查、独断专行、督查不力,样样占全。

第四,调刘平、石元孙他们去救延州,本该抄近道,他非让人绕远去保安,这不是主动钻进人家口袋吗?“请君入瓮”这戏码,让他演得明明白白,情况不明、决策失误,朝令夕改,锅甩得飞起。 为什么最后会失败-宋夏战争中北宋有明显优势 (为什么最后会加快速度)(图1)

宋朝100万禁军对付10万西夏兵,优势这么大,咋还输得这么惨?

说完范雍,再看看夏竦。这人更绝,平庸懦弱就算了,还是个贪恋美色、及时行乐的主儿。

《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》里写他:“在陕西畏懦苟且,不肯尽力,每论边事,但列众人之言,至遗敕临督,始陈十策。尝去巡边,置侍婢中军帐下,几致军变。”翻译一下就是:将士们在战场上跟夏军死磕,他倒好,躲在中军帐里搂着美女逍遥,差点激起兵变!当统帅能混到这份上也是绝了。

再看前线那些“摧锋陷阵”的将领,看着挺猛,实则战功平平,没啥真本事。比如三川口之战的刘平,胆子大,脑子却不行,打仗靠的是智谋,不是胆大。

《宋史》里记他:“元昊寇延安,刘平、石元孙败没,钤辖黄德和遁还,延州不纳,又走鄜州。”好家伙,自己打输了,还跑路。

好水川之战的任福呢?跟韩琦定的战术,他自大,贪功,硬是改了计划,钻进元昊的圈套。韩琦自己也有问题,轻敌,犯了兵家大忌。

《续通志》说:“方元昊倾国入寇,而福所统皆非素抚循之师,临敌受命,法制不立,既又分出趋利,故至甚败。”说白了,带的不是自己熟悉的兵,临时受命,法制还不严,分兵贪功,不败才怪。

定川寨的葛怀敏更拉胯,“软弱无能,奸伪狡猾”。战败原因:一是指挥失误,二是援军没到,三是不听部下劝。结果呢?自己死了,还搭进去一堆将官,九千多士兵和六百多匹马全被西夏抓了。

看这三次战役,武将的问题最大。为啥?宋朝“重文抑武”搞的,不少武将“不求有功,但求无过”,保命要紧。再加上这些人本身“空洞浅薄”,打输了不奇怪。

《宋史列传》吐槽得对:“朝廷用空疏阘茸者为偏裨,以游惰怯懦者备行伍,故大举即大败,小战辄小奔。”用的都是啥人?打仗能赢吗?

再一个,兵无常帅,帅无常兵。宋朝搞“更戍法”,兵隔几年换地方驻防,将领不跟着换,导致“将不知兵,兵不知将”。平时又不训练,士兵杀敌技能都生疏了,拿这种兵去打西夏精兵,输定了。

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里说:“每御敌,皆临时分领兵马,而不经训练服习,将未知士之勇怯,士未知将之威惠,以是数至败衄。”临时拉壮丁,将领不熟悉士兵,士兵不认将领,能打赢才有鬼。

《宋史纪事本末》直接点破:“以屡易之将,驭不练之士,故战必致败。”换来换去的将,带一群没练过的兵,不败等啥?

为什么最后会失败-宋夏战争中北宋有明显优势 (为什么最后会加快速度)(图1)

还有战略战术,错得离谱。北宋防线太长,从麟府到秦陇,两千多里,分五路管,二十多支军队,两百多个寨子,兵力全散了,防御力自然弱。

防御上消极挨打,战术上又爱轻敌冒进。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里说他们“兵谋战法,素不知晓”。韩琦、范仲淹后来分析,说陕西四路城寨太多,分兵太散,每路看着有七八万兵,守城寨的也就三万。元昊来十几万,分几千人牵制一下,援兵就被堵死了,城寨里的兵只能自保,根本没用。

援军还慢吞吞的,元昊一来,各路守将光顾着自保,谁也不肯救谁。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里引用他们的话,说城寨太多分兵势,援兵最多五六千,还分批来,虚张声势。要是元昊先堵死来路,援兵根本到不了。

《阅史郄视》直接说:“昨延州之败,盖由诸将自守,不相应援。”没错,各守各的,谁也不帮,不败才怪。

再一个,军事情报差得一批。北宋对西夏的军事部署基本一无所知,打起来跟盲人摸象似的。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里说他们“茫然不解”,等于“盲人骑瞎马,夜半临深池”,这仗能打好吗?

三川口、好水川、定川寨三场仗,宋将为啥总冒进?核心问题是不知道西夏咋部署的,全凭感觉打。比如定川寨之战,王尧臣总结四个失误:不住瓦亭跑五谷口,离开远堡不进镇戎军,从养马城越长城壕去定川,到定川见了敌人又不死战。葛怀敏这操作,简直是把头往套里送。

为什么最后会失败-宋夏战争中北宋有明显优势 (为什么最后会加快速度)(图1)

最后,法令不明,赏罚不信,谁还肯卖命打仗?欧阳修在《文忠集》里吐槽过:“昨关西用兵,四五年矣,赏罚之际,是非莫分。大将以无功罢者依旧居官,军中见无功者不妨得好官,则诸将谁肯立功矣。裨将畏懦逗留者皆当斩罪,或暂贬而寻迁,或不贬而依旧,军中见有罪者不诛,则诸将谁肯用命矣。”

翻译一下:打了几年仗,无功的将军照样当官,军里看谁不想立功?该斩的逃将过阵子又升官,军里看谁还敢拼命?赏罚都这样,打仗能打赢吗?北宋这仗,从一开始就埋了雷,不输才怪。


上一篇: 北宋与周边国家政权爆发了诸多战争-为何败多胜少 (北宋与周边国家的关系) 下一篇:北宋名相吕端简介-宋朝名副其实的-有职有权的宰相 (北宋名相吕端文言文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