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元璋能成功-陈友谅为什么失败了-同样都是元末时期的枭雄 (朱元璋能成功靠的是什么)
很多人都不了解朱元璋和陈友谅,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,元朝末年政治黑暗官僚腐败,百姓生活困苦,一场反元起义的风暴已经形成,公元1351年,韩山童和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,点燃了反元斗争的第一把火...
说起元末那会儿,天下大乱,到处都是起义军,朱元璋和陈友谅都是当时最狠的角色,可最后咋就朱元璋当上了皇帝,陈友谅却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呢?
那时候元朝朝廷烂透了,官僚贪得无厌,老百姓活不下去,1351年韩山童、刘福通带着红巾军一闹,天下就像点着了的干草,噼里啪啦全烧起来了。都是乱世里杀出来的枭雄,凭啥差距这么大?

朱元璋和徐达、常遇春
先说朱元璋这人,出身穷得叮当响,小时候给地主放牛,后来实在活不下去了,才跟着郭子兴参加红巾军。他特别会聚人,武有汤和、邓愈、徐达、常遇春这些能打的兄弟,文有李善长、刘伯温这些会出主意的谋士,而且他对部下真心实意,大家愿意跟着他干,队伍就越滚越大。
陈友谅呢?这人太阴了,手下人都怕他,不服他。他占了朱元璋的太平城后,直接把名义上的老大徐寿辉给杀了,自己当了“大汉皇帝”。这种靠阴谋诡计上位的,根基肯定不稳,就像沙滩上盖楼,看着高,风一吹就塌了。

陈友谅
朱元璋还特别会藏心思。他那时候北边有刘福通的宋军,西边有陈友谅,东边有张士诚当挡箭牌,要是太早暴露自己想当皇帝的野心,肯定被元军和其他起义军一起围攻。所以他听了朱升的建议,“高筑墙”先把地盘守得牢牢的,“广积粮”让军队饿不着,“缓称王”不瞎显摆,不惹麻烦。

元末乱世
陈友谅就沉不住气,急着当汉王,又急着称帝,结果呢?成了众矢之的,徐寿辉的旧部明玉珍直接在四川自立为王,自己实力还削弱了。他就不想想,树大招风啊!
朱元璋还会看时机。他名义上归小明王韩林儿管,自己偷偷在南方发展。等元军和宋军打得两败俱伤,他这边已经壮得不行了,元廷快没力气镇压了,他就开始收拾南方。当时他在纠结是先打陈友谅还是张士诚,陈友谅先沉不住气,带大军打过来,朱元璋干脆跟他鄱阳湖决战,用火攻把陈友谅的船全烧了,陈友谅自己也中箭死了,他儿子陈理直接投降,陈汉政权就这么没了。

朱元璋和朱标、胡惟庸
1367年,朱元璋又把张士诚给灭了,那个天天只知道享乐的盐贩子,哪是他的对手。江南平了,剩下的方国珍、明玉珍这些势力也慢慢被他收拾了,1368年他在南京称帝,派徐达北伐,元顺帝跑了,明朝统一了。
陈友谅啊,就是太奸诈又太急,为了权力不择手段,手下人不服他,又盲目自信,老犯错,不败才怪。朱元璋呢,会用人,能服众,该藏的时候藏,该打的时候打,时机抓得准,所以最后是他得了天下。

明朝疆域
参考资料:《中国历史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