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太祖是如何对待柴家人的-大臣建议是杀了柴荣的幼子 (宋太祖是如何分割宰相权力的)
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宋太祖的故事,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,有一说一,宋太祖虽然篡夺了后周江山,但是对柴荣剩下的血脉、族人虽然说不上特别好,但也要比古代历史上,夺权弑族的篡位者好得太多,一直到...
宋太祖赵匡胤篡了后周的位,但对柴荣后人,说不上多好,但比起历史上那些夺权就赶尽杀绝的篡位者,确实强不少。
一直到南宋,柴荣的嫡系子孙还在史书里露面,中间还改过姓,后来又改回来柴姓。这要放其他篡位者身上,简直不敢想——毕竟赵匡胤自己两个儿子,不也先后没了吗?血浓于水都未必能善终,柴家能这样,赵家还真有点“道德楷模”的意思了。
当年陈桥兵变,赵匡胤回汴京让周恭帝柴宗训禅位,算是温和过渡。柴荣四个儿子里,最大的柴宗训才七岁,所以赵家和柴家当时也没撕破脸。

《默记》里写,赵匡胤刚进宫,见宫嫔抱个小孩,问是谁,答是世宗的儿子。范质、赵普、潘美都在旁边,赵匡胤问他们咋办,赵普和范质说“杀了”,潘美没吭声。赵匡胤问潘美,潘美说:“我劝您杀,对不起世宗;劝您不杀,您肯定疑心我。”赵匡胤说:“我当了人家的皇帝,再杀人家的儿子,下不去这个手。”后来让潘美把这孩子当侄子养,改名叫潘惟吉。
不过这《默记》的故事,有点问题。《宋史》里潘惟吉是潘美的侄子,没说是柴荣儿子;《新五代史》直接说柴熙让、熙谨“不知其所终”。《宋史》又写柴熙谨在乾德二年死了,十岁不到的小孩。三本书各说各话,搞得人一头雾水——到底当年有没有大臣劝杀柴荣幼子,都难说清楚。
柴熙诲倒是有明确记载,被开国将军卢琰带走了,当了义子,还改名叫卢璇。据说卢琰还上书赵匡胤别干不义的事,才保下他。卢璇后来在宋真宗朝当官,封武烈侯,儿子卢可当礼部尚书,这可是柴荣的世孙,北宋皇帝也没排斥。
后来民间查的史料说,河北迁到山西的一支柴姓,祖上就是柴熙让。看来真实历史里,柴熙让可能只是被藏起来了,照样安稳过日子。

到了南宋,柴家人还是不断考进士当官,虽然没当大官,但能混进士大夫圈子。南北宋对柴家的政策挺明显:政治上提防,其他方面给足富贵。
这里就说到“太祖誓碑”,传说赵匡胤刻了三条祖训:保全柴家子孙、不杀士大夫、不加农田赋税。第一条就是保柴家,虽然柴宗训一脉死得蹊跷,但柴荣其他亲戚确实过得不错,富贵人家。
柴熙诲、柴熙让一脉能传下去,关键在于他们改姓了。潘惟吉到底是不是柴熙让,不好说,但《默记》的作者王銍也是宋代文人,未必空穴来风。总之,赵宋确实保了柴家,只是方式有点特别,直到元代,卢璇的后人才恢复柴姓,这改姓的日子过了快四百年。
是好是坏,是对是错,实在难说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