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明朝与后金在辽东战争中的战略决战-萨尔浒之战简介 (明朝与后金对峙图)

后金和明朝共进行了两次大的决战,一次萨尔浒之战,一次松锦大战,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,一起来看看吧,1619年,对明朝来说,是万历四十七年,对后金来讲,是天命四年,这一年,明朝与后金在萨...

admin

1619年,对明朝是万历四十七年,对后金是天命四年。这一年,明朝和后金在萨尔浒一带打了一场大仗,算是双方辽东战争里最关键的一战了。

1616年,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拉起了后金的旗子。接下来两年,他没闲着,一边抓生产,一边招兵买马,暗地里琢磨着怎么反明。

1618年四月,努尔哈赤直接甩出了“七大恨”,算是跟明朝彻底撕破脸了。以前他还藏着掖着,这七大恨一发布,后金和明朝的矛盾就摆到台面上。努尔哈赤说干就干,带着两万兵马直扑明朝的抚顺。后金打下抚顺这些地方,捞了不少战利品,乐呵呵地回了赫图阿拉。

明朝与后金在辽东战争中的战略决战-萨尔浒之战简介 (明朝与后金对峙图)(图1)

后金占了抚顺的消息传到北京,明神宗坐不住了,觉得事态严重,赶紧让兵部左侍郎杨镐去辽东主持防务,还决定大举出兵,想一举端掉努尔哈赤的后金。可问题是,明朝当时兵不够、饷不足,大军没立刻动,拖了半年多才准备好。

到了1619年二月,明朝号称集结了四十七万大军,其实也就十万人左右,在沈阳一带扎堆了。杨镐坐镇沈阳,把兵分成四路:西路杜松、北路马林、东路刘、南路李如柏,想着四面夹击,一口吞了后金。

打仗嘛,讲究天时地利人和。杨镐挑这个点出兵,天时肯定不占优——二月东北大雪纷飞,河都冻冰了,明朝的兵哪吃过这种苦,冻得直哆嗦。再说“地利”,这一路全是山路,树林子密得钻不进人,后金还提前设了不少障碍和陷阱,明军走得那叫一个费劲。

努尔哈赤一看明军分兵,心里直乐呵。他觉得明军南北两路离得远,路上又难走,肯定不能同时到,就琢磨出个主意:“凭你几路来,我只一路去”,把十万兵全堆在都城附近,准备逐个击破。

明朝与后金在辽东战争中的战略决战-萨尔浒之战简介 (明朝与后金对峙图)(图1)

杜松带着明军主力最先杀到,想抢头功。这杜松也算个老将,打仗不含糊,就是有点愣,人称“杜黑子”,脸黑得像锅底。他打仗喜欢撸起袖子,抡着金刀就砍,可勇是勇,但没脑子,贪功冒进,以前没少吃亏。

这次为了抢头功,杜松也不管抚顺出发时正下大雪,天寒地冻,催着部队就往前赶,兵马都累得不行。他先占了萨尔浒山口,然后分兵两路,一半留在萨尔浒扎营,自己带另一队精兵去打后金的界藩城。

努尔哈赤探到杜松是明军主力,还分了两路,立马集中六万八旗兵对付他杜松三万人。后金是以逸待劳,人数、体力都占优,打起来肯定占便宜。

努尔哈赤先抄了杜松在萨尔浒的大本营,断了后路。明军一看后路没了,立马乱了阵脚。这时候,守界藩的后金军又把杜松带的另一队人马给打垮了。

明朝与后金在辽东战争中的战略决战-萨尔浒之战简介 (明朝与后金对峙图)(图1)

北路军的马林这时候也赶到了,在一个叫尚间崖的地方扎住。听说杜松败了,马林吓得不敢往前冲,把兵分成三处守着,还挖了三层战壕,把火枪兵放壕外,骑兵放后面,想着固守。可这架势还是挡不住骁勇的后金军,没多久就被打败了。

这样,北路军也交代了。接下来是东路军的刘。刘带着兵从东边来,可这一路急行军,早就饿得前胸贴后背,冻得直哆嗦,走得比蜗牛还慢。他们经过一个叫阿布达里岗的山谷,两边都是山和树林,努尔哈赤早把兵埋伏在树林里了。

努尔哈赤使了个计,让后金兵换上明军的衣服,打着明军的旗子,骗刘说杜松已经拿下赫图阿拉,让他赶紧出兵。刘果然上当了,急着往前冲,结果钻进了后金的包围圈,被伏了个结结实实。

明朝与后金在辽东战争中的战略决战-萨尔浒之战简介 (明朝与后金对峙图)(图1)

刘可不是一般人,武状元出身,打过几百仗,威名在外,能舞动一百二十斤的镔铁大刀,人称“刘大刀”,后人还夸他是“晚明第一猛将”。他骑着马就和后金兵死磕,先是左肩中箭,还砍;右肩又中一箭,照样砍;最后后金兵一刀劈到他脸上,半边脸都没了,才从马上掉下来。那场面,打得叫一个惨,刘军最后还是寡不敌众,败了。

这下东路军也没了。就剩南路军的李如柏了。

李如柏接到撤退命令时,被后金的探子发现了。探子在山上敲锣打鼓,大喊大叫,李如柏的兵还以为是后金主力杀来了,吓得魂飞魄散,自己人踩自己人,死了一千多。

这么一来,杨镐的分兵计划彻底玩完,他自己也引咎辞职了。杜松、刘、马林战死,后来李如柏也因为这事自杀了。

这场仗从头到尾就打了四五天,努尔哈赤把杨镐的军队干掉了一大半,文武将领死了三百多。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之战。打完这一仗,明朝元气大伤,对后金就只能守着,不敢再主动进攻了。


上一篇: 对明朝有什么影响-皇太极发动的大凌河之战 (对明朝有什么认识) 下一篇:明朝大臣杨士奇-为仁宣之治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(明朝大臣杨士奇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