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朝从此面对清朝的进攻再无力抵抗-松锦大战简介 (明朝从此面对死亡)
在介绍松锦大战之前,我们可以先看一看当时的局势,当时大明时期的历史舞台上,活跃着三支实力不同的势力,北边的蒙古、西北的农民军、东北的后金,皇太极在1636年改后金为清,三支势力中,以清的实力最强,下面...
1636年那会儿,后金已经改叫清了,皇太极坐镇东北,成了大明眼皮底下最硬的钉子。当时天下不算太平,北边有蒙古虎视眈眈,西北边农民军闹得欢,但论真刀真枪的实力,还得数清军最扎手。
这场松锦大战,皇太极发动的,双方都拉了十几万人马,从1640年打到1642年,打了整整两年。最后明军输得那叫一个惨,基本上是元气大伤。打完这一仗,明朝对清朝的进攻,是真没啥抵抗能力了。
其实皇太极早就有数,明朝和清朝迟早得来场大的,所以早就开始张罗了。对内搞改革,对外要么打要么拉拢,把朝鲜和蒙古都拢过来,这么一来,明朝就成了孤家寡人,想找帮手都找不到。

以前打仗,皇太极就爱硬碰硬,不喜欢耍心眼。但宁远和锦州那两仗,硬碰硬没讨到好,所以这次他换了招,不急着攻城,改成围着打,把锦州围得铁桶似的,逼他们自己投降。
崇祯十三年(1640年)三月,皇太极让郑亲王济尔哈朗、贝勒多铎在锦州旁边的义州修了个城,又派兵占了锦州外围的明军据点。清军占了外城,明军只能缩回内城。清军还在锦州四周都布了兵,明朝想派兵支援都难。新建的义州城成了前线指挥部和粮仓,跟把刀架在锦州脖子上似的。几十门红夷大炮对着锦州城猛轰,城里明军天天提心吊胆,不知道哪颗炮弹就砸下来了。从这以后,锦州就被死死围住,只能干等着救兵。
崇祯十四年(1641年)三月,锦州东关的守将吴巴什直接投降了清军,清军占了外城,锦州算是被彻底围死了。明朝赶紧派洪承畴带着十三万人马,从宁远往锦州赶,想着给锦州解围。结果明军和清军刚一交手,清军居然被打败了。可洪承畴没敢趁胜追击,怕有埋伏,把大军停在宁远,隔岸观火似的看着锦州。崇祯皇帝急得不行,一个劲儿催洪承畴赶紧跟清军决战,别磨蹭。

到了七月,洪承畴率军到了锦州城南。皇太极一看明军士气正旺,急得不行,连夜带着兵马赶了五百里,跑到锦州城北,让士兵挖了好多战壕,把松山一带围得水泄不通。清军之前主要围锦州,现在掉过头来打援军,把洪承畴的十三万大军反包围在松山。锦州、松山、宁远三个地方,谁也救不了谁,全成了孤岛。清军这下从守转攻,逼着明军在不占优势的情况下硬拼。
洪承畴带着明军跟清军在松山、锦州一带死磕。清军一把火烧了明军的粮草,明军没吃的,只能往宁远撤。撤退的时候边打边跑,队伍全散了,天一黑更乱,自己人打自己人的事都出了好几次。洪承畴试了几次想突围,都没成功,后来干脆琢磨着投降清军算了。

清军占了松山城后,锦州守将祖大寿一看,这围是解不开了,明军士气一下子垮了,风声鹤唳,草木皆兵。
崇祯十五年(1642年)三月,祖大寿带着部下献城投降了清军。四月,清军用红夷大炮把杏山的城墙轰塌,守将吕品奇直接开城投降。这么着,松山、锦州、杏山三城全归了清军,松锦大战算打完了。后来洪承畴也跟着投降了。
这一仗打完,明朝在辽东的防御体系彻底散了架,“关——宁——锦”防线被拆得七零八落,辽东就剩下山海关的吴三桂部还在硬撑。山海关外,宁远成了一座孤城,再也没了屏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