会对明朝的格局产生哪些变化-如果朱标继承皇位 (对明朝的评价一句话)
明太祖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一步一步的走到了皇帝的位置,终于建立了大明王朝,把蒙古部落建立的元朝推翻驱赶到了漠北,终于重新恢复了汉人的统治地位,在位时非常痛恨贪官,对于那些贪官朱元璋可是从来不会心慈手软,...
明太祖朱元璋从放牛娃一步步爬上皇位,硬是把元朝那帮蒙古人赶回了漠北,总算让汉人又坐回了江山。他当皇帝时最恨贪官,下手那叫一个狠,杀得贪官胆寒,大明王朝的政治倒是清明了不少,老百姓也能踏实过日子,国力也慢慢缓过来了。可朱元璋一死,继位的是他孙子朱允炆——朱标的大儿子。朱标一辈子都是太子,可惜没等到登基那天就没了。

朱允炆登基后发生啥,大伙儿都知道了:他四叔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,从燕京(后来的北京)一路南下打到了南京,南京城一破,朱允炆就在大火里没了影,再也没消息。传说郑和七下西洋,朱棣就是为了找他。这就让人好奇了:要是朱标活着继位,朱棣还敢不敢起兵?估计朱棣得说“别成不成,我真不敢”。那朱标到底有啥能耐,能让朱棣不敢动歪心思呢?
首先,朱标这太子,简直就是整个上下五千年里,所有太子里的另类。别的皇帝都防着太子,生怕权力太大,手里的实权少得可怜。可朱标倒好,他是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太子。别的皇帝不让皇子结党,朱元璋反倒故意给朱标拉拢党羽,还特意给他放权。朱标在的时候,国家大事都是他先拿主意,拿不定才轮到朱元璋。想想这权力多大!洪武元年大明刚建,朱标就被立为太子,朱元璋疼得跟啥似的,专门让詹同研究历代东宫官制,挑了一堆功勋老臣去辅佐他——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,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,常遇春兼太子少保,连邓愈、汤和、刘基这些大佬都兼着东宫的官。没单独给东宫设府,就是为了让朱元璋在外打仗时,太子能监国,方便将军丞相他们辅佐。

这么一看就知道,别的皇帝都怕太子跟朝臣走太近,更别说结党了,怕太子逼宫甚至弑君。朱元璋不在乎,朝里几乎有权有势的大臣,都被他往朱标身边推——说白了,朱元璋亲手给儿子建了个“太子党”。洪武四年,朱标才22岁,朱元璋看他长大了,下令以后政事都让太子管,自己最后再过问。这意思很明显,就是让朱标提前接手朝政,熟悉政务,为将来当皇帝打基础。朱元璋还特意嘱咐他:“我让你每天跟大臣们见面,听断案子、批阅奏折,学办事,记住四个字:仁、明、勤、断。仁就不会太粗暴,明就不会被奸臣骗,勤就不会懒散,断就不会被条条框框捆住。我从当皇帝起就没偷过懒,怕处理不好事,对不起上天。天不亮就起,半夜才睡,这些你都天天看着。你能学我,照着做,才能保住这江山。”
朱标也没白费朱元璋的心血,朝政处理得得心应手,朝臣们佩服得五体投地,就连那些桀骜不驯的开国武将,对他也是言听计从。他那些兄弟,像朱棣这些藩王,对朱标更是又敬又服。要是朱标当皇帝,朱棣肯定不敢谋反——根本没人支持他。到时候朱标随便派个将领,比如蓝玉,就能把朱棣打趴下。以朱标的仁厚,说不定真能开创个太平盛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