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宋与周边国家政权爆发了诸多战争-为何败多胜少 (北宋与周边国家的关系)
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宋朝的文章,欢迎阅读哦~公元960年,后周皇帝柴荣的宠将,殿前禁军统帅赵匡胤于陈桥驿黄袍加身,代周建宋,北宋统治政权由此登上了历史的舞台,北宋王朝在立国之初,就秉承了...
公元960年,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,替后周建了宋朝,北宋就这么登上了历史舞台。
北宋刚建国那会儿,接了周世宗柴荣的班,延续了点励精图治的劲儿,用“先南后北”、“缓进急战”的打法,慢慢统一了南方,占了半壁江山。
可后来啊,北宋跟东北的辽朝(契丹人建的)、西北的西夏这些政权常年掐架,结果总打不过人家,胜少败多,挺憋屈的。
宋辽之争,一开始就为了“幽云十六州”这地方。这十六州从秦汉到唐朝,都是中原王朝的边防重地,军事价值老高了。
公元936年,五代十国那会儿,后唐大将石敬瑭反唐,被后唐大军围在太原。他急眼了,向辽国皇帝耶律德光称臣纳贡,把雁北和华北平原上的十六个军事重镇,大手一挥,全给了契丹。
到了公元979年,宋太宗赵光义亲征北汉,北汉投降了。北宋想趁这势头拿下幽州,结果呢,两次打幽州,都让辽军给揍了,输得挺惨。
从此,北宋从主动进攻变成了被动防守,一直到灭亡,也没主动打过辽朝。
公元1004年,辽国太后萧燕燕和辽圣宗亲自带兵打到中原,兵临澶州城下。北宋没办法,跟辽国签了“澶渊之盟”,每年给辽国十万两白银、二十万匹绢,宋真宗还认辽圣宗当兄弟,管萧燕燕叫婶母,就换个暂时的安宁。
那宋夏之争呢?
后来西北的党项族起来了,李元昊称帝建了西夏,宋朝和西夏就“战与和”来回折腾。公元1038年李元昊建国后,两边矛盾越来越激化。
公元1040年,西夏连着打胜北宋,三川口之战、好水川之战都赢了。后来西夏内部政变不断,北宋想趁机伐夏,结果还是被揍。最后北宋又得给西夏岁币,求人家停战。
公元1127年,金兵打进了北宋都城,抓走了宋徽宗、宋钦宗,北宋就这么没了。
北宋从建国到灭亡,一百五十多年,总跟辽、西夏、金打仗,但胜少败多,这是为啥呢?
首先,客观上说,宋朝军队打不过北边的游牧骑兵。契丹、党项、女真这些民族,本来就擅长骑射,机动性强,打大仗有优势。北宋缺马,军队主要是步兵,到了陌生地形,优势根本发挥不出来。
另外,“幽云十六州”丢了,北边的天然屏障没了。阴山、燕山、恒山这些天险,以前是中原王朝挡游牧民族的山,现在归辽国了,辽金骑兵想打过来就打过来,北宋没险可守,自然难打。
再从主观上说,北宋自己也没少犯错。第一次打幽州时,赵光义刚打下北汉,没让将士休息就急着北上,结果被困在城里,让辽军夹击,大军全散了。第二次打幽州,他看辽国“主幼母弱”,想占便宜,结果又输了。
公元1125年金兵第一次围开封,北宋各地援军来了,金军才撤。北宋不仅不趁机加强防备,还把援军赶走,一味求和,结果金军休整好了又来,直接把北宋给灭了。
这说明北宋在指挥上老犯错,这是战败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还有北宋的军事制度,问题也不小。赵匡胤自己是靠篡位上来的,怕武将学他,就搞“杯酒释兵权”,让老将交权;又设枢密院和三衙,管调兵的不管带兵的,带兵的不管调兵的。
更绝的是“更戍法”,让士兵到处换防,兵不识将,将不识兵。再加上“重文轻武”,让文臣当统帅,还搞“将从中御”——打仗前皇帝发阵图,让武将按图排兵布阵。战场瞬息万变,这么打哪能赢?
“将在外,君令有所不受”,北宋这种不知己不知彼的打法,也是战祸之一。
当然,北宋这么改,是为了加强皇权,防武将叛乱,可代价就是军队战斗力太差,外面打不过人家。
最后,北宋长期积贫积弱,也打不赢。
北宋经济其实挺发达,文化也繁荣,但财政一直紧巴巴的。原因有两个:一是“冗官冗兵”,官员和士兵太多,俸禄军费开支太大,军队还因为制度问题软弱无力;二是给辽、西夏的“岁币”太多,年复一年,国库都掏空了,民穷财尽,国力越来越弱。
打仗得花钱,北宋都穷成这样了,哪有钱加强国防?战斗力自然上不去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