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们为何没有出现救援-北宋灭亡时杨家将在做什么 (他们为何没有朋友英语)
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北宋杨家将的故事,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,因为真正的杨家将,随着1074年,准备再拼一把,北夺燕云的杨文广之死,就已经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,俗话说,历史是历...
北宋杨家将的故事,很多人从小听演义长大,但真实历史里,杨家将早在1074年杨文广去世时,就差不多从舞台上消失了。
1074年,杨文广准备再拼一把,北夺燕云,结果人没了,杨家将也就这么慢慢从历史长河里隐去了。
常听人说,历史归历史,演义归演义。杨家将放在北宋,其实真算不上什么顶级豪门,但人家就算地位不高,也没忘了国家。从杨无敌杨业,到杨延昭在战场上拼杀,再到老年的杨文广还想披甲北上,收复燕云,打掉辽兴宗的威胁,这份对中原的忠心,是真的。

所以后世才有了纪念他们的演义故事,把这份忠心编得轰轰烈烈。但到了1127年金人抓走北宋二帝的时候,汴京哪还有杨家将守着?他们比北宋早五十多年,就退出抗争的舞台了。
其实杨家从杨业开始,在北宋朝廷就挺不得志的。杨业这人有点尴尬,是“二臣”,以前在北汉当官,后来才投降宋太宗。就算归降了宋朝,还是老被打压。
结果就间接导致他后来在陈家谷被迫迎战,没人支援,兵败被抓。979年,杨无敌归宋后,被任命为代州刺史,还帮着当时的三交兵马都部署、开国大将潘美做事。
说实话,杨无敌归降前是北汉的节度使,到了北宋地位肯定不低。他那“无敌”的名号,可都是跟北宋打仗打出来的。
但979年的宋朝廷,开国皇帝赵匡胤死了,宋太宗本来就偏文,把赵普那套“左文右武”玩得溜。他一重用杨业,朝里肯定有人不乐意,文官、宦官,还有北宋本土的武官,都不爽。

杨业不是没被人“告状”,甚至还被诬告过。《宋史》里写,当时守边的主将都嫉妒他,有人偷偷上书骂他,宋太宗看了全当没看见,直接把奏折封好给杨业。杨业战力强、会带兵,宋太宗挺看重他。文官们瞎编乱造他的坏话,宋太宗玩心术,不看,全给杨业了,杨业当场哭得不行,表忠心说要效忠宋朝。
可就算这样,后来杨业升了云州观察使,朝里还是有很多人不乐意。他可是大败过辽军的啊,当时北宋武将基本都被契丹揍过,只有杨业能带骑兵从背后包抄,打赢游牧军队。为啥他们还反对?
很简单,因为从这时候开始,武将的日子就不好过了,后来越来越惨。到了986年雍熙北伐,杨业是西路军副将,一路没输过,但东路军曹彬先崩了,西路军只能撤。宋太宗让潘美、杨业带着四州的百姓一起走,这任务本身就扯淡,直接给杨业的死挖了坑。
后来契丹大军追来,耶律休哥势头很猛,杨业、潘美他们商量怎么挡。结果监军王侁跳出来嘲讽杨业,说他有二心,不敢打。潘美居然一句话不说,杨业一看这架势,明白了,哭着说“我以死报国”,就冲出去了。

陈家谷那儿,潘美和王侁就看着杨业兵败,压根不出兵,最后杨业被抓,绝食死了。这事明摆着,杨业在朝廷地位多低,王侁逼他,潘美装哑巴,这就是谋杀。宋太宗后来流放了王侁,降了潘美三级,看来是真气坏了。又追封杨业同州节度使、中书令、太尉,这么干,估计是因为杨延昭这时候也冒头了,宋太宗还想让他继续忠心卖命。
但杨家将的名望巅峰,其实就在杨业那时候,后来杨延昭虽然也被用,可惜一辈子没当到父亲当过的观察使,更别说节度使了。
再后来的杨文广,更惨。这时候北宋都快忘了杨家人了,仁宗、神宗那会儿,文官当道,连狄青都得在韩琦面前跪着,没尊严。杨文广作为最后一代杨家将,1074年一死,杨家彻底没落,再没人能在史书里露头,就算有人参军,北宋末年也顶多是个小兵,根本救不了大局。
杨家没落有两个致命的巧合。杨业死了,杨延昭还在接着干。开国大将潘美、曹彬,还有太祖那帮义社兄弟都死得差不多了,杨延昭作为第二代武将,成了北宋抗契丹的关键人物。
虽然地位不高,但努力还是能争取点东西的。

比如对抗契丹时,宋真宗说过:“杨嗣和杨延昭,出身都不咋地,靠忠勇报国。朝里嫉妒的人多,我拼力保他们,才到今天这地步。”这说明文官一直弹劾他,连杨嗣(跟杨业没关系)都被捎上。但宋真宗保着他们,让他们专心打仗,不管文官那些脏手段。也就是说,只要功劳够大,杨延昭就能堵住那些人的嘴,把杨家拉到曹家、潘家那种名门水平。
但命运爱开玩笑,1004年,北宋和辽签了澶渊之盟。杨延昭这么勇猛的人,突然失业了。没仗打了,他每天就得对着文官点头哈腰,这现实太残酷,杨家根本没机会崛起。1014年杨延昭死了,等于他浪费了十年,啥也改变不了。
这是杨家命运的第一个转折点。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,是杨家第三代,也是北宋第三代武将。他崛起比他爹还难,因为杨延昭早年间跟着杨业北征过,杨文广这时候,根本没仗可打。

直到后来在西北遇到范仲淹,但范仲淹刚打完庆历之战,签了和议,杨文广慢了一步,没立上功。不过跟着狄青征广西,总算打出点战绩:
史书里说他:文广字仲容。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,授殿直。范仲淹宣抚陕西,与语奇之,置麾下。从狄青南征,知德顺军,为广西钤辖,知宜、邕二州,累迁左藏库使、带御器械。
但南征广西后,杨文广的战功还是不够多,只能去管广西的南宁。那时候南宁这地儿,中央根本不重视。
到了宋英宗时,杨文广去修和西夏对峙的筚篥城(现在还有遗址),修城时他用计大破西夏,挺出名的。但也就这样了,宋朝对武官管得太死,需要你时让你挡枪,不需要就晾着,不能乱动。
宋神宗那会儿,契丹想平衡三国,让宋朝割地。1074年,宋朝居然同意多给岁币,同年杨文广病死了。之前他还准备上书神宗,北上打燕云,收复老家。
这是杨家没落的第二个转折点。这两个点,让忠心耿耿的杨家人没地方使力气,最后都郁闷死了,这就是杨家在宋朝的悲哀。

北宋灭亡,杨家三代人在世也救不了。1126年金人围城,北宋灭亡前有两次汴京保卫战。都说汴京城破是因为金人太强,但实际上,靖康元年到二年,金人两次打来,根本没打过什么大战,最后汴京城开,是因为宋钦宗怕宋徽宗和金人见面,自己跑去见金人,结果被软禁,这才是北宋灭亡的真正原因。
金人第一次围城,宋钦宗光顾着担心宋徽宗要夺权,根本不管打仗。他把权力给主和派,让他们打压李纲。其实金人第一次才四万人,二十万勤王大军快到汴京了,里面还有西军。金人听说就跑了,第一次围城是被吓跑的。

但看主战派声势太大,宋钦宗非让种师中去追击金军,种师中追上了,朝廷既不给军饷也不派援军,种师中被斩了。主战派被削弱,宋钦宗又调走李纲,让他离开河南。
第二次金人南下,宋钦宗一直不让勤王大军回来,非要和谈,最后酿成靖康之祸。所以北宋灭亡,其实很突然,就是宋钦宗、徽宗俩人太蠢。就算杨无敌、杨延昭、杨文祖孙三人在,也得被宋钦宗的手段弄死,没跑。
北宋灭亡后,这事一直被人骂。到了明代,演义里多了杨六郎的故事,杨家阵容也变得强大。虽然跟现实不符,但能看出作者对北宋那段屈辱历史、杨家人委屈结局的愤懑和不甘。

但其实更多,是在反讽宋朝社会的丑态。如果历史不是那样,而是演义里那样,这个民族或许会更好,不会有靖康之耻,不会有崖山之难,蒙古人不会南下,金人还在东北放牧。
只是这一切,都不可能了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