失节事大-俗话说饿死事小-宋朝为什么会流行妇女再嫁之风 (失节事大的前一句)
对宋朝妇女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,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,前段时间,清平乐,热播,无数网友磕着宋仁宗和皇后曹氏的cp,恨不得直接摁着两人的头在线洞房发糖的同时,感慨原来这宋朝时期的人文风气如此...
前段时间《清平乐》播得火热,不少网友磕宋仁宗和曹皇后的CP,恨不得直接摁着两人头在线发糖,看完直呼“原来宋朝这么开放?”毕竟咱们对古代妇女的印象,总觉得“饿死事小,失节事大”,女子一辈子就得守着贞洁,哪能二嫁?可实际上,北宋那会儿,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老百姓,对女人丧夫或和离后再嫁,包容度高得很。

清平乐剧照
一、统治者带头开明:寡妇再嫁,连士大夫和皇帝都点头
宋太祖赵匡胤就挺宠他妹燕国长公主的,妹夫没了之后,公主天天在家闷闷不乐,赵匡胤一看不行啊,直接做主让妹妹改嫁了,嫁给了大臣高怀德。
还有后来成了皇后的刘娥,她嫁宋真宗前,其实是银匠的媳妇儿,小两口在大街上卖艺赚钱。听说王府找四川美人,两人动了心思,想办法进了王府。刘娥也没少下功夫,一边抓住丈夫的心,一边读书练艺,让自己更配得上他。中间被长辈拆散,硬生生分开十五年,最后还是顺顺当当重新在一起,从小妾变成了皇后。
宋光宗的皇后李氏更是个狠角色,占有欲超强,恨不得把皇帝身边的后妃都赶走。据说皇帝多看一眼宫女,那宫女就“消失”了。光宗性子软,拿她没辙。后来贵妃张氏、符婕妤直接被皇后嫁给了平民。甭管背后有啥弯弯绕绕,单把后妃嫁出去这事儿,就能看出当时社会对女人再嫁多宽容。
王安石画像
王安石呢,一直挺尊重结发妻子,妻子去世后,他和儿子王雱相依为命。可王雱身体不好,还总打骂媳妇儿庞氏。庞氏可不是一般人,是当时有名的才女,熟读诗书。王雱有才情却疑神疑鬼,老怀疑儿子不是自己的,庞氏天天哭。王安石对儿子彻底失望,直接劝儿媳改嫁。
要知道文人最看重名声,王安石能劝儿媳改嫁,肯定是真心为庞氏着想,对儿子是真死心了。
二、老百姓也不封建:子女对娘再嫁,大多理解支持
范仲淹这事儿更有意思。他两岁爹没了,娘带着他改嫁到朱家,为了让他安心长大,还改了姓叫朱说。直到14岁,娘才告诉他真相。范仲淹呢,也没闹,反而感念朱家的照顾,辞别娘和继父去读书,后来考上进士,立马把娘接回来,还恢复了本名。
宁直是宋真宗年间的进士,人没了的时候孩子还没出生。他媳妇儿李氏把孩子托给宗族,自己改嫁给了洛阳太守任布。有天任布随口问起宁直的儿子怎么样了,李氏直接哭出来,说自己改嫁不能带孩子,怕给人添乱,一直惦记着又不敢说。任布心软,把宁家孩子接来养,还请老师教,长大了想推荐他做官,李氏拒绝了:“孩子总归姓宁,得靠自己,不能占任家便宜。”后来宁适还真考上了进士。

朱家和任家对继子虽不算亲生的,但吃喝穿用教育都没亏待;范仲淹和宁适也念着继父的好,两家人处得挺好。在那个特别看重贞洁、男尊女卑、血缘至上的时代,这真挺难得的。
宰相杜衍小时候也惨,爹早逝,娘改嫁,两个哥哥总觉得娘改嫁前偷偷给弟弟留了钱,天天欺负他逼他拿出来。杜衍受不了,跑去找继父,结果被赶出来。后来有个商人觉得他有大志向,把女儿嫁给他,还资助他读书,这才有了后来的杜衍。
古时候女子嫁人就成夫家人了,跟娘家基本没关系。改嫁后更是,夫家财产一分都带不走,等于彻底断了联系。可宋朝还真有给改嫁的娘守孝的。仁宗年间有个进士郭稹,爹早亡,娘边氏改嫁。后来边氏去世,郭稹想回乡守孝,朝堂上有人反对:“娘改嫁后又有儿子了,用不着你守孝。”可也有人觉得:“娘改嫁也是娘,儿子给娘守孝天经地义。”最后郭稹真回去了。
看来就算那些看起来死板的读书人、当官的,对娘改嫁这事儿,大多也能理解。子女不觉得是耻辱,反而念着娘养大的不容易,尊重她的选择,还努力读书想当她的依靠,娘去世了也愿意守孝。

古代女子聚会现场
三、那宋朝为啥“寡妇再嫁成风”?原因还真不少
①理学家没那么死板,国家法律允许,溺婴导致男多女少
要说宋朝上下对妇女再嫁都这么包容,可见社会风气多开明。皇帝还专门定了律法,而宋朝可是理学萌芽发展的时候,“存天理、去人欲”听着挺严苛,很多人觉得理学家肯定反对女人再嫁,其实真不是。宋朝溺婴也多,这跟妇女再嫁也有关系。
②“出妻令其可嫁”:理学家其实不反对
“饿死事小,失节事大”,后来都把“节”当成女子的贞操,觉得女子命可以丢,贞洁不能丢,其实大错特错。这话本来是程颐用来要求士大夫的,是对官员读书人品性的要求。《河南程氏遗书》里记载,有人问他“出妻令其可嫁”这事儿行不行,程氏兄弟直接回“可以”。能看出他们没逼妇女守节,对再嫁挺包容。程颐晚辈里还有改嫁的,他反而夸人家爹做得好。
朱熹画像
朱熹也一样,在《答李敬子余国秀》里说:“夫死而嫁,固为失节,然亦有不得已者,圣人不能禁也。”意思就是女子再嫁可以理解,圣人也不能全禁止,挺同情包容的。
所以宋朝理学家对妇女再嫁,真没后人想的那么严厉。
③国家法律不禁止,宗族还支持妇女二嫁
《夷坚志》里记载,从宋高宗到宋宁宗一百年间,女子再嫁的有五十五位,还有六人三嫁。现在看数据低,但那时候人口基数小,社会环境不一样,能看出女子再嫁不是稀奇事,社会包容度高。
宋朝婚姻法只禁止服丧期间改嫁、强迫改嫁、未和离就嫁人,丈夫去世后再嫁,朝廷不反对。就连看重名声的世家大族、皇亲国戚,统治者都开明允许。
范仲淹建的范氏义庄就有规定:女子出嫁领30贯,再嫁领20贯;男子娶妻领20贯,再娶就不给了。宗族里对女子改嫁,是明确支持的。
④重男轻女溺婴严重,男女比例失调
重男轻女在封建社会太常见,宋朝也一样。有些地方家里有钱就多养孩子,古代避孕差,意外怀孕多,生下女儿很可能被溺死——毕竟女儿要嫁人,不像儿子能传宗接代、干活养老。
再加上宋朝嫁妆越来越高,很多家庭拿不出像样的嫁妆,女儿嫁不出去,有的甚至借一大笔钱嫁女儿,掏空家底。所以不少父母从女儿出生就溺死。
溺婴多了,社会上女子越来越少,很多男人娶不上或娶不起媳妇。比起没嫁过的姑娘,结过婚的寡妇反而更容易接触到。
宋朝妇女再嫁成风,有社会风气开明、统治者支持的原因,也有男女比例失调、经济发展的因素。加上前朝留下的开放风气,底层老百姓有钱了,丈夫去世后寡妇能继承财产,商人娶寡妇也不少见,这些都促成了这事儿。
女子嫁妆颇高
说到底,宋朝这会儿对妇女的包容,真比我们想象中开放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