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为什么说皇家寺庙 (为什么说皇家姓过腊月的人)

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大相国寺,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,春天了,万物复苏,宅在家中躲病毒做贡献的各位是不是也,蠢蠢欲动,了?小伙伴们,现在疫情依然处于关键时刻,还没到摘口罩出去扎堆的时候,不要有侥幸心...

admin

最近总有人问,汴京城里最热闹的地方是哪儿?那必须得是大相国寺啊!

春天到了,虽说现在还不能随便摘口罩出门乱逛,但心里那点想出门撒欢的劲儿,是不是已经按捺不住了?没事,今天咱们就云游一回北宋,逛逛汴京城最大的商业中心——大相国寺,权当解解馋。

大相国寺啊,在北宋汴京那可是响当当的佛教名刹。它最早是北齐文宣帝年间建的,后来到了宋太宗,皇上还亲自给它题了块匾,就叫“大相国寺”。主持都是皇帝赐封的,皇家有什么巡幸、祈祷活动,也基本都在这儿办,妥妥的皇家寺庙,地位不一般。

为什么说皇家寺庙 (为什么说皇家姓过腊月的人)(图1)

皇家寺庙的香火能不旺吗?但有意思的是,这座本该“遗世独立”的寺庙,居然没躲进红尘外,反而一头扎进了宋朝的经济浪潮里,还悄咪咪干了件大事——成了汴京最大的商业中心。

01 寺庙里的“大集”:万姓交易

《东京梦华录》里写着呢,“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,万姓交易”。一个月开五次庙会,让老百姓进来买卖东西,搁现在看,皇家寺庙搞这么频繁的“开放日”,也够接地气的了,足见这“万姓交易”多受欢迎。

那这庙会到底能淘到啥好东西?

据记载,寺里的“市场”从山门就开始了,卖飞禽、猫狗什么的,反正“珍禽奇兽,无所不有”,想养宠物的小伙伴,这儿能逛到腿软。

再往里走,第二、三道门卖的是日用百货。摊位上搭着彩色帐幕,看着乱糟糟的,其实排得挺整齐。蒲扇、屏风、洗漱用具、时令水果、腊肉干,甚至弓剑都能在这儿买到,日常所需,基本一站式搞定。

靠近佛殿的摊位都是“老字号”,比如孟家的道冠、王道人的蜜饯、赵文秀的毛笔、潘谷的墨,老顾客来了直接各取所需,熟得很。

为什么说皇家寺庙 (为什么说皇家姓过腊月的人)(图1)

佛殿后面的资圣门,那可是文人墨客的天堂,卖书籍、古玩、字画,还有卸任官员带的土特产、香料药材,跟今天的潘家园、英雄山一个路数。据说李清照和赵明诚两口子就爱往这儿钻,淘宝贝。后廊则是算卦占卜的摊位,想问前程的,这儿也能满足你。

02 寺庙的“副业”:不只是香火钱

皇家寺庙嘛,香火钱肯定不缺。但宋朝那会儿,全国都在搞经济,寺庙也不能落后。既然有摆摊的、逛街的,那总得让人吃口饭吧?于是寺庙就开始卖吃的,挣点“伙食费”。

大殿两旁的廊下也没闲着,各寺院的师姑们在这儿卖绣花、领抹、珠翠头面、帽子、绦线这些小物件。所以说啊,真正的修行人,哪能完全脱离俗世?在红尘里练心,心中有佛,那才是真境界。

门阁和资圣门里各供着五百尊金铜罗汉、佛牙,想进去吃斋、献供,得主持点头,不是随便就能进的。皇家寺庙的排面必须足,规模大,僧人多,建筑那叫一个金碧辉煌,“云霞失容”说的就是它。寺里的大厨手艺也好,办大型斋会,三五百份饮食茶果,一会儿就搞定,就冲这手艺,香火钱能少得了?

除了斋会,寺里还有饭店,而且卖猪肉!没错,就是猪肉!宋人张舜民的《画墁录》里提过“烧朱院”,据说以前有个叫惠明的和尚,特别会做炙猪肉,味道绝了。北宋的杨大年经常约朋友来吃,还跟和尚开玩笑:“你一个出家人,天天烧猪肉,客人天天来喊,名声不太好听吧?”和尚就用了谐音,改成“烧朱院”。这么一想,这寺庙是不是挺“另类”的?

为什么说皇家寺庙 (为什么说皇家姓过腊月的人)(图1)

说到宋朝,那可是中国古代经济、文化、科技的高光时刻。建国那会儿,领导人就鼓励大家搞经济,不搞“重农抑商”那一套,说白了就是“黑猫白猫,抓到老鼠就是好猫”。

皇帝忙着搞经济,大臣们也跟着忙,顺便还自己投资理财,比如我们熟知的包大人,就是理财高手。上边带好头,下边跟着跑,百姓们富起来了,和尚们也不甘心拖后腿,干脆弄个“大集”,大家一起买买买,全民搞经济嘛。

真正的佛法是啥?佛祖知道,高僧明白,咱们普通人可能云里雾里。修行非得在寺庙里吗?当然不是。修行得在红尘里修,像唐僧那样经历八十一难,尝遍人生苦楚,才懂啥叫四大皆空,才懂该放下啥。所以啊,卖猪肉的大相国寺,才是佛寺本来的样子——跟大伙儿一起修行,修人间道,悟心中佛。

后来北宋灭亡了,汴京的繁华不在了,大相国寺虽然还留着交易,但东西的“味道”好像淡了些。这大概就是因果循环吧,历史本就这么往前走。所以啊,面对现在的疫情,咱们也信一点:每个春天,总会来的。

为什么说皇家寺庙 (为什么说皇家姓过腊月的人)(图1)


上一篇: 宋朝词人周邦彦简介-旧时词论为何称他为-词家之冠 (宋朝词人周邦彦的别号是什么) 下一篇:他们为何不愿主动退休-宋朝官员的待遇有多好 (他们为何不愿离婚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