揭秘驴在宋朝的地位有多高-驴在宋朝有多重要 (宋朝驴子)
在我们的印象中,古代历史上那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冷兵器战争中,战马是决定战争胜利的重要砝码,一般来说,拥有一支强大机动的骑兵队伍,是每一支军队所期望的,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,但在我国的历史...
古代打仗,马可是个硬通货,谁家骑兵强,谁就更有底气。但偏偏有个王朝,战马奇缺,愣是把驴推上了重要岗位——就是赵匡胤建的大宋。
宋太祖赵匡胤,出身军人家庭,年轻时练了一身好功夫。据《宋史》说,他“漫游无所遇,舍襄阳僧寺。有老僧善术数,顾曰:‘吾厚汝,北往则有遇。’”说白了,就是年轻时没方向瞎晃荡,到襄阳没钱住店,蹭了座寺庙。庙里有个近百岁的老和尚,跟他聊了一宿,指点他:“往北走,能建功立业。”
第二天要走,老和尚不仅给了他一笔金银,还把寺里唯一一头毛驴送他当脚力。后来赵匡胤骑着这头驴投奔了后汉枢密使郭威,立马转运,屡立战功,一步步往上爬,最后“陈桥兵变”“黄袍加身”,成了大宋天子。你看,宋朝还没建呢,赵匡胤就跟驴搭上伙了。
那老和尚为啥送驴不送马呢?其实宋朝挺憋屈的,虽然统一了中原,却丢了西北那片能养好马的大草原。历史告诉我们,西北的马才是好战马,但北宋南宋两朝,那地方都不在手里。
没北方草原,就断了好马来源,再加上农耕地区养马成本高,北宋军队长期缺马。禁军主力其实是步兵,号称有骑兵,十个人里有三四个没马骑,对面游牧民族呢,一人两三匹马换着骑,打起来自然吃亏。
马不光能打仗,还是古代重要交通工具。宋朝马不够,驴就顶上了。驴体温比马低,吃得少,食量只有马的60%,步幅小但频率高,一天也能跑近百里。耐力也绝,一天不饿肚子也没事。宋朝控制的德州和关中,都是好驴产地。
沈括《梦溪笔谈》里说,战马一驮一石五粮,驴一驮一石,三头驴的运力顶两匹马,吃得还少一半。太平兴国四年,宋太宗赵光义打幽州,久攻不下,反被辽军在高粱河(今北京西直门一带)打垮,落荒而逃时,居然是坐驴车跑到百里外的涿州。堂堂天子骑驴逃命,这驴简直成了赵家吉祥物。
驴在宋朝生活里故事可不少,比如“包公审驴”。汴京城外农民王五的驴被调包了,缰绳辔头都在,驴却变瘦了。他牵驴去开封府告状,包公说:“关起来饿三天,再打一顿。”三天后,饿晕打惨的驴一放开,撒腿就跑,一路跑出十几里,冲进一户人家,正好抓到偷驴的。

宋仁宗庆历年间打西夏,一次征调五万头驴往前线运粮,紧急情况下还能当军粮。民间也流行吃驴肉,欧阳修的同事宋祁,在洛阳吃驴肉吃上瘾,把自己骑的驴都杀了,只能再租一头。王安石变法失败后,也是骑着驴四处散心。
宋朝的驴,真是顶了半边天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