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少出现权臣谋权篡位的现象-为什么宋朝之后 (很少出现权臣的人)
你真的了解宋朝吗?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,在宋朝以前,几乎每个朝代都经历过权臣篡位,有的还能及时补救,例如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,有的则被篡权成功,像是曹操和司马懿,权臣篡位其实对于一个稳定的...
你真的了解宋朝吗?可能很多人觉得宋朝就是诗词歌赋、文人墨客,但有个挺有意思的事儿:宋朝以前,几乎每个朝代都闹过权臣篡位,东汉的刘秀算是补救成功的,曹操、司马懿就直接篡成了。可宋朝之后,这事儿几乎绝迹了,为啥呢?
咱们国家封建王朝两千多年,朝代更替就那几样:外族入侵、农民起义、大臣篡位、武将造反。其中权臣篡位和武将拥兵自立最常见。五代十国才五十三年,换了五姓十四个皇帝,基本都是手下大将干掉的。但宋朝之后,再没听说过权臣篡位了,这到底是咋回事?

北宋赵匡胤自己也是这么上位的——后周柴宗训在位时,他陈桥兵变,黄袍加身,建立了宋朝。等平定天下后,他老琢磨这事儿:我可不能让别人学我啊!所以宋太祖一上台,就想着怎么加强皇权,让武将别再手握重兵。建隆二年(公元961年),他搞了个著名的“杯酒释兵权”,请手下大将喝酒,旁敲侧击让他们交出兵权,回家养老。
宋朝还搞了个枢密院,专门管军务,但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,别人插不上手。可枢密院能发兵,却不能直接带兵,统兵权和调兵权分开了。而且宋朝经常换将领,怕军队里有人拉帮结派。打仗的时候,战区司令基本都让文官或者太监当,改战略还得皇帝点头。这么一来,从选兵、练兵、驻扎到打仗,所有权力都在皇帝手里了。

再加上宋朝重文轻武,军权基本都在文官手里,还老调地方兵权,所以权臣根本捞不到实在的军权,根本凑不齐篡位的实力。像韩侂胄、史弥远、贾似道这些人,在朝廷上说话有点分量,但对皇权真没啥威胁。
宋朝之后,皇帝们越玩越明白,总结历史教训:权力得往自己手里集中,大臣的权力得一分再分。慢慢把那些有“狼性”的大臣,用制度框住,让他们变成“小白兔”。所以看历史,唐朝皇权算是个高峰,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。中华文明从扩张变成了内敛,到了明朝,北方防御搞了个“九边”,跟清朝比起来,差远了。另外,宋明理学一兴起,思想上就开始捧皇帝,说皇权神圣不可侵犯,还把皇权跟国家、民族绑一块。明清时期,老百姓日常说话都带“我朝”俩字,可见已经被洗脑到啥程度——这时候的人,要么起义,谁也不敢想着篡位了。

宋明理学兴起,从思想上加强了皇权的神圣不可动摇,扩大了皇权的代表性,让皇权成了民族和国家的代表,尤其明清时期,人们日常生活中竟然用到了我朝,足见民众已经被麻痹成天然的权臣篡位的拦路石。这时候的人能也只能起义而不敢篡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