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元璋对汤和也是多有不满-朱元璋为何没有杀汤和 (朱元璋对汤和的评价)
很多人都不了解朱元璋与汤和,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,看,明史·汤和传,开头,就知道汤和这个人的结局注定不会太差,从取和州,时诸将多太祖等夷,莫肯为下,和长太祖三岁,独奉约束甚谨,太祖甚悦之,这跟...
看《明史·汤和传》开头,就知道汤和这人结局不会差。当初打下和州的时候,那些将领大多和朱元璋平起平坐,没人愿意服管。汤和比朱元璋大三岁,偏偏特别守规矩,朱元璋挺高兴的。
这跟徐达有点像,早年在滁州,徐达挺身而出替朱元璋当人质换孙德崖,也是他结局好的伏笔。

不过汤和也对朱元璋发过牢骚,朱元璋对他也不满。汤和驻守常州时,有次请示事儿没让朱元璋满意,他喝多了就抱怨:“我守这座城,就像坐在屋脊上,左边看左边,右边看右边,两边都得顾着!”想想也是,平时对你那么恭敬,结果你这样,能没怨气吗?
朱元璋听了心里就不痛快了,已经有点嫌隙。
洪武三年大封功臣,朱元璋当着众人的面数落汤和征陈友定时犯的错,最后只封了个中山侯。
后来打中原回来评功,说汤和征福建时放了陈友定的余孽,导致八郡又乱,班师时还被秀兰山贼偷袭,损失了两个指挥,所以封不了公。
洪武四年朱元璋让汤和当征西将军,周德兴、廖永忠当副将,打明夏。结果到了瞿塘关,遇上铁索和大雨,江水暴涨,汤和卡在大溪口好几个月不动弹。后来傅友德从秦陇绕进去打下了绵州,廖永忠挑精兵破了瞿塘关,进了夔州,汤和才“带着兵跟上去”。回来算功劳,傅友德、廖永忠都领了大赏,汤和啥也没捞着。
当时的明夏,明玉珍都死五年了,明升才十五岁。伐蜀这仗,本就是给汤和准备的功劳。但朱元璋对他表现特别不满:
朱元璋又跟汤和说:“我之前让你带兵打蜀,你倒好,在归州磨磨蹭蹭不进兵。要不是傅友德冒险过关直插剑阁,戴寿能撤兵回去救汉州?廖永忠能趁机破瞿塘?西蜀哪能那么快拿下?后来打保宁,你又不够勇猛。你是我老部下了,从濠梁就跟着我,功劳不少,本该封公,但你功过不相抵,只能当第一侯。现在又不能自己争气,让别人抢了功劳,我替你可惜啊。”

汤和这时候,算是彻底摸清朱元璋的性子了,加上确实是自己不行,只能赶紧磕头认错。
洪武五年三路大军北伐,汤和跟着徐达出征,本该是帅师凯旋的机会,又是一次升官的机会。结果徐达一路不顺,汤和在断头山打了败仗,平阳左卫指挥同知章存道战死。朱元璋知道了,压根没问过这事儿。
洪武十一年汤和升信国公,朱元璋给他的诰书里写着:“你作为老将,守常州时没让朕完全满意,但念着跟朕时间久,就忘了你以前的错,说说你的功劳吧。”然后列了功劳:平定南方、打福建、抓察罕脑儿的头子、下巴蜀,确实有功,但开头先敲打一下,意思是你得记着是朕宽宏大量。
洪武二十一年,汤和说自己老了想退休。当时开国六公爵里,徐达、邓愈、李文忠都死了,剩下的公侯都在京城,看到汤和先请辞,才跟着说要退休。
这,就叫眼力见。
朱元璋同意了,在凤阳给汤和这些公侯盖房子。当时浙闽一带倭寇闹得凶,朱元璋对汤和说:“你虽然老了,再替我跑一趟吧。”汤和没含糊,沿海修了几十座城,用了几万兵丁役夫,当地百姓有怨言,汤和说:“做长远打算的不顾眼前抱怨,干大事的不计较小节。”
直到嘉靖年间倭寇闹得凶,汤和修的那些城都特别结实,浙江老百姓靠着它们保命,好多人都怀念他。
朱元璋的用人水平还是有的。
洪武二十三年,汤和病得说不出话,朱元璋“当天就去看了,叹了好久”。病情刚好点,就让汤和儿子把他接到京城,坐车进宫。洪武二十七年,汤和病得更重了,朱元璋“想见他,就派车接进宫,亲手摸着他,聊起过去在老家的旧事、起兵时的艰难,说得特详细。汤和说不出话,只能磕头。朱元璋都哭了,赏了很多金银给他办丧事。”
感情这么深,还图啥呢。
汤和晚年,经历了胡惟庸案、蓝玉案,听说李善长、冯胜、蓝玉、傅友德都死了,做事更谨慎了。每年一次入京朝见,听到的国事议论,一句都不敢往外说。
从最开始“特别守规矩”、驻守常州时的牢骚;到伐蜀战败后磕头认错、年纪大了想回乡;再到晚年“越来越恭敬小心”,没有胡惟庸的得寸进尺,没有蓝玉的骄傲跋扈,就慢慢改着自己的行事方式,跟着朱元璋的性格变而变,小心点总没错,这大概就是官场上保住命的法子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