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于谦等人除了拥立朱祁钰为新帝之外还有别的选择吗-土木堡之变后 (于谦等人除了还有谁)

说到于谦,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?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,土木堡之变,明英宗朱祁镇被俘,数十位明朝高官也壮烈殉国,这次事件对大明王朝的统治造成了严重冲击,对于瓦剌而言,居然抓住了大明的...

admin
说到于谦,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肯定是北京保卫战吧?土木堡之变后大明差点翻车,全靠他硬刚了一把。 土木堡那会儿,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抓走了,几十个明朝大官也跟着殉国了,这一下子把大明王朝的根基给晃悠散了。对瓦剌来说,抓着大明的皇帝,这不就是捡到宝了嘛?不趁这机会敲一笔都对不起自己,于是瓦剌大军大摇大摆就到了北京城下,想着逼大明开门谈判。 结果嘛,大家都清楚,于谦带着一帮大臣直接拥立朱祁钰当新皇帝,死活不跟瓦剌谈,还从各地调兵来北京救场,打了个北京保卫战。最后瓦剌一看,大明这回是玩命了,便宜没捞着还被打了一顿,只能灰溜溜议和。大明愣是一分钱没花,就把明英宗给赎回来了。 那话说回来,于谦他们当时除了拥立朱祁钰、死磕北京城,就没别的路可走了吗?选择这东西,哪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啊。按当时的情况,至少还有三条道能走:一是让朱见深当皇帝,死守北京;二是直接迁都南方,稳住阵脚再立新君;三是跟瓦剌低头,割地赔款换回朱祁镇。 先说说第一条路,让朱见深当皇帝。于谦他们调兵死守北京城,可朱见深那会儿才两岁啊!朱祁镇亲征前刚把他立为太子,这么个小屁孩坐龙椅,换你你信服吗? 瓦剌大军都压到北京城下了,不管是大臣还是老百姓,心里都门儿清:靠一个两岁娃娃指挥打仗?开什么玩笑。这种事儿大家嘴上不说,心里早就打鼓了——这么个朝廷,真能护住咱们的命吗? 就算于谦有天大的本事,能把局面兜住,守城的将士、各地来救兵的将领们也得琢磨:我为一个两岁的小皇帝拼命,他长大了知道我是谁吗?我图啥啊?这么一想,军心肯定要乱。就算明军本来能跟瓦剌拼一拼,军心一散,北京城十有八九得破,中原又得乱成一锅粥。 再看看第二条路,往南方迁都。其实土木堡之后,朝里好多大臣都这么想——皇帝还在瓦剌手里呢,能不能扛住瓦剌谁也不敢说。瓦剌这一路南下基本没遇到过对手,不少大臣早就吓破了胆,想着跑路。迁多半就是迁回南京,算是个权宜之计。 但你想啊,就算大明迁到南京,北边的威胁还在呢!朱祁镇还在瓦剌手里,他们一看大明不敢决战,拿朱祁镇当挡箭牌,步步紧逼,大明最后还是得跟瓦剌硬碰硬,狠狠揍他们一顿才能消停。就算危机过去了,朝廷在老百姓心里的形象也该掉价了吧?谁家皇帝被敌人抓了,国家还躲着跑的? 至于第三条路,跟瓦剌谈判。这 basically 就是认怂了,瓦剌要啥给啥,割地赔款,最后把朱祁镇换回来。不光朝廷脸面丢光,风险也大得很。 瓦剌那野心可不小,抓了明英宗不急着谈条件,反而带着他一路南下,还说要“送”他回京——这哪是送啊,分明是想拿他当敲门砖,图谋中原呢!大明要是真放弃抵抗,正好钻进瓦剌的套子,整个国家不就成了案板上的肉,任人宰割了? 这么一对比就知道了,于谦拥立朱祁钰当皇帝,虽然不是唯一的选择,要说稳妥,迁都南京可能更“安全”,但于谦这么干,对当时的大明来说,反而是最对的选择。 毕竟大明国力比瓦剌强太多了,瓦剌耗不起。拥立朱祁钰能稳住人心,在那么不利的情况下打赢北京保卫战,不光给大明提了气,还震慑了外敌。虽然风险不小,但对大明后来的路来说,这才是最该走的一步。

说到于谦,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?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。

土木堡之变,明英宗朱祁镇被俘,数十位明朝高官也壮烈殉国,这次事件对大明王朝的统治造成了严重冲击,对于瓦剌而言,居然抓住了大明的皇帝,那么大明不就成了嘴边的肥肉吗,不宰他一刀天理难容,于是瓦剌大军浩浩荡荡的来到了北京城下,想要逼迫大明开城谈判。

结果我们都知道了,于谦等大臣拥立朱祁钰为新皇帝,果断拒绝和瓦剌谈判,从各地抽调兵力入京勤王救驾,发动北京保卫战,最后击退了瓦剌大军,瓦剌见大明软硬不吃,啥便宜也捞不到,最后还被揍了,只能和大明议和,大明在一分钱没付的情况下就把明英宗朱祁镇给弄回来了。

那么于谦等人,在土木堡之变后,面对瓦剌南下,除了拥立朱祁钰为新君,发动北京保卫战,还有其他的选择吗?选择这玩意,永远不是唯一的,就以当时大明面对的情况而言,至少还有三条路可以选择,第一个是扶朱见深登基,死守北京,第二个选择是往南方迁都,朝政稳定后另立新君,第三个选择是和瓦剌和谈,割地赔款,赎回明英宗。

于谦等人除了拥立朱祁钰为新帝之外还有别的选择吗-土木堡之变后 (于谦等人除了还有谁)(图1)

我们再来分析一下,这些不同的选择可能导致的不同结果,第一种让朱见深继承皇位,于谦等大臣从各地调兵,死守北京城,这个时候朱见深才两岁,朱祁镇准备亲征时才将他立为了太子,如果让朱见深继承皇位,多半会导致人心不稳。

当瓦剌大军逼近北京城时,不论是大臣,还是百姓心里都清楚,抵抗瓦剌大军怎么可能靠着一个两岁的小屁孩来指挥,这种事情大家都心照不宣,但实际上就会出现对朝廷的信任危机,这样的政权是否能保护百姓的生命安全。

即便有于谦这样的大臣力挽狂澜,守卫北京城的将士们,各地调往京师勤王救驾的将领们也会考虑一个问题,为幼主抛头颅,撒热血,他以后能知道吗,自己到底图个啥?进而就会影响到军心稳定,虽然处于同样的条件,明军很大概率会不敌瓦剌,如果北京城破了,中原将再次陷入混乱。

于谦等人除了拥立朱祁钰为新帝之外还有别的选择吗-土木堡之变后 (于谦等人除了还有谁)(图1)

第二个选择是往南方迁都,这在土木堡之变后,也是朝廷中的主流建议,毕竟皇帝还在瓦剌手上,不少大臣对是否能抵抗瓦剌是持怀疑态度的,并且瓦剌一路南下,几乎就没有遇到什么对手,也导致了一部分大臣出现了畏战的心理,迁都多半会迁回到南京,这个选择是权宜之计。

但是我们必须要明白,即便大明迁都回到了南京,瓦剌对大明北方的威胁仍然是存在的,朱祁镇还在瓦剌手上,并且还会让瓦剌知道,明朝不愿意和瓦剌决战,那么瓦剌很可能会以朱祁镇做挡箭牌步步紧逼,明军只有和瓦剌决战,重创瓦剌才能化解危机,不过就算危机度过了,但是朝廷在百姓心中的形象恐怕是要大打折扣了。

至于第三个选择和瓦剌谈判,选择这一条意味着将要放弃抵抗,答应瓦剌的所有条件,割地,赔款等一系列屈辱的协议,最后把朱祁镇给弄回来,这不但会让一个政权颜面尽失,并且还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性。

于谦等人除了拥立朱祁钰为新帝之外还有别的选择吗-土木堡之变后 (于谦等人除了还有谁)(图1)

瓦剌是非常有野心的,他们俘获了明英宗,而没有直接提条件与大明议和,而是带着明英宗一起南下,还说送他回京,恐怕瓦剌也先是有入主中原的野心,而大明如果彻底放弃抵抗,正好中了瓦剌的圈套,这个时候整个国家都要任人宰割了。

所以对比这几种选择后,我们就能明白,于谦拥立朱祁钰登基,虽然不是当时大明唯一的选择,如果说稳妥,往南迁都才是更好的选择,但是于谦拥立朱祁钰登基,组织北京保卫战对于当时的大明而言却是最正确的选择。

大明国力远强于瓦剌,瓦剌没法长时间消耗,拥立朱祁钰可以稳定民心,在局势十分不利的情况下,明军击退了瓦剌也能为大明提振了士气,威慑了外敌,虽然具有一定风险,但对大明未来的发展而言却是最佳选择。


上一篇: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虏后-朱祁钰是继承人的唯一选择吗 (土木堡之变明军实际兵力) 下一篇:朱祁镇被朱祁钰软禁起来-朱祁镇究竟怎么重新上位的 (朱祁镇被朱祁钰囚禁几年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