锦衣卫是正规军队吗-明朝灭亡的时候他们为何没有出现 (锦衣卫是正规组织吗)
对明朝锦衣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,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,明朝从朱元璋开始,锦衣卫就一直是皇帝的一把利刃,但是在明朝崇祯皇帝最无助的时候,依然不见锦衣卫的踪影,这是为什么呢,原因如下,锦衣卫...
明朝从朱元璋开始,锦衣卫就一直是皇帝的一把利刃,但在崇祯皇帝最无助的时候,却不见锦衣卫的踪影,这是为啥呢?原因其实挺有意思的。
首先,锦衣卫压根儿不是正规军队。
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,为了盯紧那些不听话的大臣,弄了个特殊部门叫“拱卫司”,听名字就知道,这部门就是给皇帝打工的,一开始就管皇帝的仪仗和安全。

后来拱卫司改名叫锦衣卫,《明史》里写得很清楚,职责也多了,不光是侍卫,还管侦察、抓人、审问,顺便给皇帝搜集情报,跟现在的情报局有点像。
明朝万历年间,明朝和朝鲜一起打日本,锦衣卫在暗地里摸了不少日军的情报,帮前线做了不少决策。
锦衣卫的头儿都是皇帝亲自挑的,一般都是皇帝信得过的武将,直接向皇帝汇报,能抓明朝任何人,包括皇亲国戚。著名的“胡蓝之狱”“郭恒案”,里头都有锦衣卫的影子。
洪武二十年,朱元璋发现锦衣卫有点飘,还滥用职权,直接给废了。但到了朱棣时期,又恢复了,从那以后,锦衣卫就一直跟着大明王朝,甩不掉了。

从这些就能看出,锦衣卫能全靠皇帝信任,他们主要就是搞刺探情报,真打起仗来,根本不是正规军的料。
再说说人数,锦衣卫哪有十五万那么夸张?
史学大家黄仁宇算过一笔账:公元1580年,明朝京城巡捕和锦衣卫总共花了5万两银子,按当时一个士兵10两银子算,锦衣卫顶多5000人,就是个普通的卫所规模。
明朝初年,朱元璋搞“卫所”军制,一“卫”有正规军5000人,下面再分“所”,有千户所、百户所。
那为啥大家觉得锦衣卫人很多呢?因为明朝中后期,锦衣卫真像朱元璋预料的那样,仗着皇帝宠信越来越膨胀。

明朝末年,民间笔记里老提到锦衣卫,有人说:只要听见京城口音,穿得光鲜亮丽的,老百姓就觉得是锦衣卫,赶紧躲。在百姓心里,锦衣卫就是个恐怖组织,得罪他们随时可能掉脑袋,因为他们能直接捅到皇帝那儿,手段还特别狠。
就是因为老百姓怕他们,搞得跟狼入羊群似的,让人误以为锦衣卫人特别多。算下来,锦衣卫不到五千人,李自成的军队有十多万,差这么多,怎么可能打得过?
然后就是锦衣卫为啥不帮崇祯守城——很多人直接投降了。
明朝末年,社会矛盾已经炸了,皇帝想挽回也来不及,大明这艘船,烂到根儿了,翻船是迟早的事。
李自成的农民军到处跑,明朝官员大部分一看形势不对就投降了,连京城城门都是降将打开的,李自成进宫还是太监带的路,明朝这气数,真是到头了。
李自成的军队势如破竹,守城的人其实就一万多,剩下的全是吃空饷的“假人”。就算没有降将和太监,就凭这点人,北京城被攻破也是板上钉钉的事。

当时锦衣卫的头头叫骆养性,这人是典型的墙头草,一看明朝快不行了,躲家里看风向,随时准备投降李自成。果然,李自成一进城,骆养性立马就投了。
后来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做了夹棍,逼着官员富豪交银子当军饷,骆养性一个人就献了三万两,刘宗敏看他识相,没让他尝尝夹棍的滋味。
再后来,吴三桂和多尔衮合伙打败李自成,清军进了紫禁城,骆养性又转头投了清军。
锦衣卫的头儿都投降了,底下的人自然也有不少,先降李自成,再降多尔衮。比如锦衣卫堂上指挥乔可用,在清朝还做了銮仪卫正二品的銮仪使。

当然,锦衣卫里也不全是软骨头,也有刚正热血的。
李若琏当时是锦衣卫指挥同知,算是自发守城里官最大的,守的是崇文门。
守城的兵太缺了,两面城墙才分到一个士兵,这怎么守?三月十八日申时,李自成的军队猛攻广宁门,有人趁机开了城门,外城沦陷了。
李若琏在崇文门听说外城破了,没办法,选择自杀,给大明殉了节。像李若琏这样的锦衣卫还有不少,比如千户高文彩,北京城破后,含泪杀了全家,然后自尽了。

锦衣卫从最开始就是给皇帝搞情报的,后来仗着皇帝宠信,权力越来越大,人也越来越多,还结党营私,欺负老百姓。他们终究不是正规军,虽然有几个热血汉子拼命,但大明这破房子,早该塌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