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朝很多士大夫经常提出谏言-那他们最后到底怎么样了 (宋朝大学士有几个)
宋朝的士大夫脾气是最大的,皇帝历来都是没人敢挑战的,陪伴在君王身边,都是非常危险的,说话办事都要十分的谨慎,一不小心就要被问罪,所以很多人都不敢对皇帝说的话反对,他们都经常只是随声附和,在宋朝的时候,...
宋朝的士大夫脾气是真大,搁其他朝代,皇帝那是没人敢惹的,在君王身边待着,稍不注意说错话、办错事就可能被问罪,所以大多数人都不敢反对皇帝,顶多随声附和两句。但宋朝不一样,好多大臣都敢直接跟皇帝唱反调,动不动就提意见,那他们最后都咋样了?真被罚了?

先说个翰林学士杨亿,这人脾气可不小,凭着自己那点才华,做事特傲气。尤其是跟当时的宰相王钦若合不来,根本不屑搭理对方。后来王钦若辞官离开京城,好多大臣都去送行,就杨亿一个人不去。王钦若当时权势那么大,杨亿都不怕,可见这人得多自我。
当时宋真宗还劝他:“为了朝廷和睦,你给他写首送行诗呗,你这位置,得多顾全大局,大臣们才能团结啊。”结果杨亿就是不听,死活不送王钦若,脾气一上来,皇帝都劝不动。在他眼里瞧不上的人,八头牛都拉不回来,皇帝调和也没用,这人确实够倔。
当然,像他这么有脾气的也不止一个。仁宗时候,有个叫张知白的士大夫,管进贡计策的。这人作风跟别人不一样,说白了就是有点清高,朝廷里朋友不多。有一次仁宗单独跟他说这事,提醒他“你有点孤孤单单的”,没想到他回了一句:“我不孤独,陛下才孤独。”仁宗一听都懵了,问他为啥,他就回道:“我家里有妻妾,外面有亲戚,咋孤独了?陛下您只有宫女陪着,没人真心对您,您才孤独吧!”

这话直接戳仁宗心窝子里了。仁宗回去跟曹皇后说起这事儿,说着说着还掉眼泪,因为他年纪大了,皇子大多夭折,膝下没几个孩子。这话确实是戳到他痛处了,但张知白这么直率,把皇帝最烦的事直接说出来了,仁宗也没治他的罪。
我寻思像这么厉害的人也没几个,能把皇帝说哭的,也就他这功力了。仁宗时候还有个事儿,他当太子时的太傅去世了,仁宗想给个“文正”这种德高望重的谥号。结果士大夫们不乐意了,觉得这事儿该礼部管,皇帝越权给自己亲近的人加功劳,而且那太傅人品、功绩都不够,担不起这么重的封号。吵了好一阵子,仁宗才放弃,谥号从“文正”改成“文庄”。
宋理宗时候也有个大臣,因为言论太刺激皇帝,被降级。可降官的诏书,士大夫们死活不肯写,他们觉得这事儿没错,拖来拖去没办法,才勉强写了份诏书,结果里头大部分都在夸那个被降官的人。皇帝觉得不妥,要求改,他们却觉得那人的言论本来就没错,这样对他太不公平,坚决不改。

也就宋朝能出这种事儿吧,大臣们居然敢公然对抗王命。搁其他朝代,早没命了。不过我也觉得,他们敢这么干,就是把性命放第二,把一辈子的清名和正义放第一位。
看完这些,你们说这群士大夫是不是胆子也太大了?不过我觉得吧,他们敢这么干,还不是因为碰上愿意听意见的明君,才有这么大的地儿让他们折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