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西夏的手工业为何如此发达-为了满足统治者的奢侈生活 (夏商手工业)

党项羌族人民早年以游牧为生,手工业在经济生活中所占比重不大,主要有简单的皮毛、木器、酿酒等家庭作坊式手工业,生活所需的手工用品都是从邻近的汉族那里交换获得,随着农业的发展,特别是李继迁、李德明统治时期...

admin
话说党项羌族早年靠游牧过日子,手工业那会儿真不咋地,就家里捣鼓点皮毛、木器、小酒啥的,用的好东西都得跟隔壁汉族换。后来农业慢慢发展了,特别是李继迁、李德明那会儿,西夏社会开始往封建社会过渡,统治层和老百姓对手工业的需求大了,手工业也就跟着起来了。 西夏建国后,那手工业可算支棱起来了,特别有民族特色的东西,有些居然能跟宋朝的叫板,一点不输!冶铁业里做的兵器和农具,直接帮着西夏政权壮大了;采盐业成了国家财政的顶梁柱;皮毛加工水平那是当时中国的天花板;活字印刷技术也走在前头。 从文献和挖出来的老物件看,西夏在冶金铸造、皮毛加工、丝麻纺织、湖盐提炼、陶瓷烧制、木器制作、雕版和活字印刷这些行当,体系挺全,规模也不小。这多亏了西夏政府扶持,还学了宋朝的先进技术。西夏的手工业分官营和私营两种,政府里专门设了铁工院、木工院、砖瓦院、造纸院、织绢司、金作司这些机构,管着冶金、锻造、建筑、印刷、造纸、制陶、纺织这些事儿。 西夏的手工业品啊,主要给统治者享乐用的,不是拿来卖的。手工业者分两种,一种是依附匠,罪犯和战俘来的;另一种是自由匠,民间个体户。有手艺的人在西夏地位可不低,挺受尊重的。 质地好的纺织品,党项羌族本来是游牧民族,他们“织牦尾及毛以为屋,服裘褐,披毡以为上装饰”。西夏国内有专门的纺织作坊,纺织业是在皮毛加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,毛纺织业是亮点,既是官营的,也是老百姓家里普遍搞的副业。 西夏皮毛加工的原料主要是羊毛、牛尾、山羊绒。做出来的东西可多了:皮帽、皮衣、皮裤、皮袍、皮靴、皮袋、皮褥啥的。甘肃武威张义乡下西沟岘挖出来的西夏皮靴,用生牛皮做的,皮面上还留着牛毛呢。毛制品在西夏也用得广,毛毡、毯、褐是冬天保暖的好东西,党项人用它搭毡帐篷,冬暖夏凉还能搬来搬去;毛做的衣服既能挡寒又能防雨雪。 西夏灭国后,意大利的马可·波罗跑到西夏故地额里哈牙(现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音浩特城),他在游记里写“城中制造驼毛毡不少,是为世界最丽之毡。亦有百毡,为世界最良之毡,盖以百骆驼毛制之也”,这间接说明西夏毛织业水平有多高。 除了毛织业,西夏还有丝织业、麻棉纺织业。西夏虽然地处西北边陲,但境内也种桑养蚕。《水经注》记载,“河水以北薄骨律镇城(今宁夏灵武市),在河渚上,赫连果城也,以桑果余林,仍列洲上。”《资治通鉴》说唐朝陇右地区“是时中国盛强,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,闾阎相望,桑麻翳野,天下称富者无如陇右”。 这么多桑蚕资源,给西夏的丝麻业打下了好基础。西夏的丝麻纺织品品种多,有素罗、纹罗、纱、绸缎、绮、工字绫、异向绫等,不光能织普通的,还能织高级的文锦。西夏陵108号墓出土的茂花闪色锦,在中国是第一次发现。宁夏贺兰山拜寺口双塔和拜寺沟方塔挖出来的婴戏印花绢、绣花荷包、绢花,织工细、图案美。 西夏的丝织品和宋朝的不一样,品种多,薄厚、粗细都有,有的带褶,有的有孔。棉麻布在西夏也卖得挺好,西夏管着的沙州地区,从汉唐就以产棉花出名,棉布是普通百姓能买得起的衣料。 另外,从西夏壁画里供养人的衣服、木板画人衣、这些织物能看出,西夏的印染业相当发达,颜色可丰富了。 闻名遐迩的冶炼业,现在发现的西夏文物里,金、银、铜、铁类占了大头。西夏文百科全书《圣立义海》记载,西夏“西边宝山,淘水有金,熔石炼银、铜”,说明境内产金、银、铜。但其实西夏金产量不高,主要靠外面进金来做金器。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临河高油坊西夏城址挖出的金莲花盘、刻花金碗、金佛像、金剔指,宁夏出土的银碗、银钵、银盒、铜牛,工艺特别精湛,能看出西夏冶炼、铸造、雕刻、抛光、鎏金水平有多高。 西夏境内铁矿多,尤其是横山那边,地广人悍,多马还有盐铁之利,这成了西夏冶铁业的基础。西夏是以武立国的,特别重视军器制造,所以冶铁业主要做生产工具和兵器。 西夏锻造的兵器在当时很有名,宋朝人眼里,“契丹鞍、夏国剑、高丽秘色,皆为天下第一”。北宋将领赞叹西夏将士的铠甲:“冷锻而成,坚滑光莹,非劲弩可入。”党项羌人的冶铁用了竖式风箱,那会儿算先进的设备。安西榆林窟西夏壁画有锻铁图,两个人扶着铁锤配合着打铁,画得特生动,能看出当时冶炼工人干活的样子。冶铜是西夏冶炼业的重要部分,铜器分打和铸两种。 现在出土的铜器有铜牌、铜镜、铜刀、铜门钉泡等。1956年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发现的西夏文铜方印,背面标着“奲都五年”(1061年谅祚年号),印文是“首领”二字,做得精细,是现在能找到的最早的西夏文印。当年西夏都城兴庆府的承天寺,现在是宁夏博物馆,展厅里最显眼的是101号墓出土的鎏金大铜牛。这铜牛青铜铸造,长120厘米,重188千克,中间空心,通体鎏金,屈肢而卧,双眸远眺,肌肉突出,体态健壮。鎏金铜牛是西夏艺术珍品,青铜制造工艺的水平杠杠的,宁夏一级保护文物,博物馆的镇馆之宝,国家级文物。 颇具特色的陶瓷制品,瓷器是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。唐代制瓷技艺就挺高了,宋朝更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,技术越来越精,出了几大名窑。宋瓷种类多,从生活用品到工艺品,千姿百态,艺术价值高。中国那时候被称为“瓷器之乡”,“china”就是“瓷器”的意思。各民族文化交流下,宋传到西夏,瓷器成了西夏人日常必备,制瓷业是西夏的重要手工业之一。 现在发现的西夏陶艺多数保存完好,出土地点广,说明西夏陶瓷业发达。从瓷器的形制和质地看,西夏比中原宋朝是差点,但也有一定水平,主要烧白瓷、褐釉瓷、黑瓷、青瓷。器物种类多:碗、碟、瓶、盂、缸、炉、壶、漏斗这些生活用品,砚台、砚滴等文房用品,象棋子、围棋子、牛首埙等娱乐品,人物、动物、猴面人身、观音送子等塑像,纺轮等生产用具和兵器,如意轮、金钢杵、法伞、念珠、莲花座等佛教器物,还有各种建筑构件和饰品。 宁夏、甘肃、陕西、青海、内蒙古发现的西夏瓷器有几十种、上千件,高足器和剔花品种是西夏瓷器的特点。西夏有专门烧瓷器的窑址,1984~1986年,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宁夏灵武发现了西夏窑址。贺兰山插旗口内也有一处,烧的白瓷只在西夏陵区陵邑遗址里找到,可能是专门给皇宫烧瓷的秘窑。青海和甘肃河西走廊也有西夏瓷窑。西夏大部分民用瓷器都是自己烧的,模仿中原的同时,也有鲜明的民族特色,扁壶最突出。 西夏陶瓷生产的另一个特色是有大量釉陶建筑构件。西夏王陵、宫殿遗址里残留了很多琉璃瓦片,可惜蒙古军一破坏,宫殿和陵园原貌看不到了,只能从出土的构件想象它们曾经碧瓦重檐、装饰华丽的样儿。 建筑业,西夏的宫殿、官府都没了,就剩下几处佛塔庙宇、王陵和一些宫殿遗址。宁夏银川西北约70公里贺兰山水沟口,有处规模宏大的宫殿遗址,绵延10多里,主体不在了,但残留的台基、垣石、踏步能看出,这建筑依山成阶梯状,上下错落,高达50多米,特别壮观。这应该是西夏景宗李元昊给他爱妃没氏建的离宫。除了离宫,西夏王陵和佛塔也反映了建筑业水平很高。 一般来说,中国封建建筑分官工和民间两类。官工包括宫殿、坛庙、衙署这些,民间是民舍、作坊。统治者会用法律确定官民建筑的形式和规模。宋代《营造法式》详细记载了官式建筑的设计、施工、用料等。从西夏宫殿遗址、塔庙和王陵出土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构件,比如鸱吻、石础、石柱、方砖、套兽、垂兽、瓦当、滴水等,这些构件大多属于《营造法式》里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体系中官式高等殿堂的构件,说明西夏建筑基本承袭了中原官式建筑传统。比如瓦当,唐代受佛教影响多用莲花图案,西夏的瓦当滴水花卉饰纹也多是莲花,继承了五代到唐的建筑风格。《天盛改旧新定律令》里规定了佛殿、寺庙、皇宫的建筑材料、色泽、规格,违律要受罚,说明西夏统治者接受了中原传统建筑规范。 党项羌族原来的居所是“其尾织牦牛尾及羊毛覆之,每年一易”,谈不上建筑。李德明在兴州“大起宫室,绵亘二十余里,颇极壮丽”。李元昊建国后,建筑业随着统治阶级享乐需要发展起来。西夏建筑风格受中原唐宋影响,原因挺深:党项羌从青藏高原迁到西北,长期和汉族杂居,生产生活方式受汉文化影响;拓跋李氏在唐、五代至宋初受中原王朝加封,世代为官,汉化程度更深;建国后在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上全面向中原学习,包括建筑业。所以西夏建筑特点是“杂用唐宋,兼而有之”。 西夏建筑也有自己的特色。屋身构件里的人像支座,红砂岩质地,底部平整,双目圆睁,高颧塌鼻,阔嘴厚唇,袒胸露乳,双手扶膝,似人非人,似兽非兽,是标志性构件之一。西夏王陵出土的琉璃和灰陶鸱吻,龙头鱼尾,龙头上腭翘起,背饰鱼鳞,腮饰蕉叶纹——蕉叶纹是佛教东传后进中国的,西夏较早用在建筑装饰里。西夏王陵把陵台建成塔形,在中国传统陵园建筑里是首例,这是党项羌突出民族特征的标志。西夏建筑还体现浓厚宗教情结,多用莲花图案,迦陵频伽(能发出美妙声音的妙音鸟)的琉璃和灰陶造型,独特逼真,是标志性艺术品。还有许多佛教题材的脊饰构件,既说明西夏推崇佛教,又体现了王陵的神圣,构成建筑突出特点。 兴盛的采盐业,盐是黄河上游各民族的厚礼,也是开发最早的宝藏。黄河上游数百个盐湖像明珠嵌在柴达木盆地、阿拉善沙漠和宁夏平原东部。湖盐储量之富,世界罕见。西夏拥有河套盐池和宁夏平原东部盐池,采盐业是最兴盛的手工业之一,“西夏数州之地,财用所出,并仰给青盐”,盐税是重要经济收入。西安州产颗盐,熙、河、兰、鄯以西都靠这里;盐州、灵州境内盐池多,有条南北走向的弧形低洼地带叫“盐川”,被长城切成两部分,长城外有北大池、苟池、鄂包池等,长城内有花马池、滥泥池、波罗池、莲花池等,这片“积卤为盐,积盐为雪”的宝地,唐朝就开发了乌池、白池、瓦池等,西夏时期居民“以贩青白盐为命”。现在宁夏盐池县和陕西定边县还能看到许多雪白的盐湖滩,部分还在产盐,能想象千年前西夏盐产量多丰厚。西夏对盐实行官营,中央设盐铁使专管。盐除了境内用,还和周边国家交换。乌池产的青盐味道甘美,质量高于北宋解池盐,西夏通过和宋朝交易青盐获利颇丰。宋朝曾封禁,导致“戎人乏食,相率寇边”,关陇之人也因无盐人心浮动。1044年宋夏议和,西夏条件之一是每年输宋10万石食盐,宋朝其他都应了,唯独没准许青盐事,可见西夏盐资源丰厚,也反映盐贸易竞争。 去甘肃旅游,安西榆林石窟有幅西夏《酿酒图》,画上两位中年妇女,一位坐在炉门前添柴吹火,盯着酿酒蒸馏器;另一位站在灶台旁,拿陶钵回头问话。炉灶旁有酒壶、高足碗、木桶,生动再现西夏用“蒸馏法”酿酒的场景。党项羌是游牧民族,日常吃肉多,活动在旷野,酒能温胃御寒,是必不可少的饮品。酿酒业历史悠久,迁居内地前就“求大麦于他界,酝以为酒”,迁居后虽转向半农半牧,酿酒饮酒习俗没变,酿酒业还更兴旺了,河西走廊、沿边山界到处有酿酒作坊。 党项羌不光婚丧嫁娶、议事、行赏、征伐、狩猎、庆生、过节、放牧、接待使臣要喝酒,寻仇、没事时也以酒为乐。李元昊“每举兵,必率部长与猎,有获,则下马环坐饮,割鲜而食,各问所见,择取其长”。西夏酒品种多,销量大,主要有大麦酒、小曲酒、马奶酒、黄酒、粟酒、普康酒(葡萄酒)等。西夏对酒实行榷课制度,所有酒曲由官府酿造,分官酿和民酿。官酿是各级官府的酒务或酒坊;民间酿酒得经官府批准,用官府酒曲,专曲专用,私自酿酒到百斤要受罚。 农业、牧业、手工业发展,促使西夏商品交换频繁。西夏控制的河西是丝绸之路交通要道,虽然分立政权让陆上丝路冷落,但没阻断中西交通,各国使团、商队、文化使节还穿梭其间。“狮子摇光毛彩竖,胡姬醉舞筋骨柔,大宛来献赤汗马,赞普亦奉翠茸裘”的场景还能依稀再现,加速了西夏对内对外贸易。司马光说西夏“地所产者不过羊、马、毡、毯。其国中用之不尽,其势必推其余与他国贸易。其三面皆氐戎,鬻之不售。唯中国者,羊、马、毡、毯之所输,而茶彩百货之所自来也。故其民如婴儿,而中国乳哺之矣”,说明西夏对外贸易对中原的依赖,在国民经济和政治中地位重要。贸易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意义,既满足需求,又保持和平关系。西夏商品交换物品多,土地、房产、牲畜、布匹、粮食等日常用品都有。 西夏商业领域有个特点,“一本万利”的高利贷特别盛行,可能和频繁战争、天灾人祸有关。高利贷主要有典当和借贷两种。20世纪初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遗址出土15份西夏天庆年间典当文契,1989年甘肃武威新华乡发现西夏文献,有乾定二年(1224年)没水何狗狗向瓦国师借贷糜子的契约,西夏法律还有专门高利贷条文,说明高利贷渗透到日常生活中,挺频繁。 西夏对外贸易形式有贡赐、贡使贸易,边境榷场、合市贸易,私市贸易。贡赐、贡使贸易是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保持羁糜关系的传统形式,也是经济交流重要途径。西夏通过和辽、北宋、金贡赐贸易获得很大利益。榷场与合市是边境主要形式,西夏边境开了多个,但随和邻国关系变化,时开时闭,地点也变,宋朝常用关闭榷场制裁西夏。榷场、合市贸易中,西夏货物以畜产品、青盐、药材为主,羊、马每年数千只、数万匹;青白盐每年卖给宋朝边民10万多斛(约500万斤),味美价廉,一度冲击宋朝解盐。宋朝交易的主要是茶、丝织品、日用品,尤其茶和丝织品重——西夏境内党项、回鹘、吐蕃等民族游牧为主,饮食以肉、奶为主,需饮茶帮助消化,但境内不产茶,得从中原输入。输入方式有两种:一是用马等畜产品交换,“蜀茶总入诸蕃市,胡马常从茶里来”;二是靠宋朝赏赐。茶马贸易在社会生活中特别重要,茶在西夏价格贵,几斤茶就能买一只羊,每年所得茶除供统治阶级,主要用作军功赏赐。私市贸易是适应生产生活需要产生的,早于榷场、合市,虽是私市,但交易产品种类多,包括日常必需品。宋夏关系紧张,榷场、合市关闭时,私市就成了解决生活用品不便的主要方式。“传闻近岁法禁疏阔,官吏弛慢,边民与西人交易者,日夕公行。彼西人公则频遣使者商贩中国,私则边鄙小民窃相交易,虽不获岁赐之物,公私无乏”,说的就是私市在日常生活里的比重。


上一篇: 西夏开国之主李元昊-在历史上有何建树 下一篇:宋朝如果拥有足够的时间-宋朝能不能灭掉西夏国 (如果宋朝有完人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