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名相王曾是怎么计逐权臣丁谓的-刘娥垂帘听政后 (与名相表里是什么意思)
刘娥垂帘听政与宋仁宗时期,与士大夫共治天下,的宽松风气盛行,诞生了诸多名臣才子,连中三元的王曾不仅仅是赫赫有名的学霸,更是一代名相,计逐权臣丁谓为人所津津乐道,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,一...
刘娥垂帘听政那会儿,正好赶上宋仁宗“与士大夫共治天下”的好时候,朝廷里出了不少厉害角色。连中三元的王曾,不光是学霸光环拉满,后来还成了名垂青史的一代名相,尤其是他设计把权臣丁谓拉下马的事儿,到现在还有人津津乐道。

当时太后刘娥和小皇帝赵祯一起听政,大臣们上奏议事该怎么安排?王曾坚持得挺死,非要按东汉的老规矩来,这就跟丁谓杠上了,没少争执。要知道,丁谓在宋真宗时期就当上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妥妥的正宰相,那会儿风光得很。
丁谓年轻时据说文采能跟韩愈柳宗元比,诗也写得跟杜甫似的,还干过不少为国为民的好事。但后来为了名利,就成了“奸臣”,王曾这时候惹上他,可不算啥好事。
在丁谓眼里,刘娥就是个女人,小皇帝赵祯也挺好糊弄的。大事跟太后商量,小事就让宦官雷允恭传个话、盖个章不就完了?他盘算着跟雷允恭里应外合,把大权都攥自己手里。
为啥说王曾这是“以彼之道还施彼身”呢?论当时实力,王曾还真不如丁谓,所以没把握的时候,他就闷声不响,跟徐阶对付严嵩似的,表面恭顺,暗地里找机会。
丁谓那边一直挺横,大臣们议事大多只跟太后见面,其他人也都看丁谓的眼色行事。这种情况下,王曾就算想跟刘娥揭发丁谓,也没啥办法。
于是王曾在丁谓面前装得跟只温顺的小绵羊似的,连自己没儿子、想让侄子入嗣这种私事,都特意请丁帮着一块儿跟太后汇报。这么一来,丁谓还真上套了——他觉得寇准那些刺头都被贬了,王曾又这么“听话”,跟太后见面能有啥威胁?结果这成了他犯事的开始。
朝堂上丁谓说了算,宫里雷允恭得宠,两人一个鼻孔出气,简直就是一条船上的蚂蚱。王曾就先从雷允恭身上下手,悄悄收集了不少证据。
雷允恭主持修宋真宗的陵墓,自作主张挪了墓穴位置,结果墓里进水了。王曾抓住这事立马告了一状,接着趁热打铁,把丁谓和雷允恭那些勾当原原本本跟刘娥说了。刘娥虽说有“吕后武则那般的手腕”,但没她们那么狠,一听这还了得?肯定饶不了俩人。
当时还有民谣唱“欲使天下清,拔去眼中钉”,雷允恭被处死,丁谓从宰相直接贬到崖州,一落千丈。王曾这招“计逐权臣”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,真是把“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”玩明白了。也正是因为他平时就藏得深,丁谓倒台才这么快。
不过王曾跟徐阶又不太一样。徐阶也是暗地里发力把老上司严嵩扳倒了,结果自己后来成了“新严嵩”;王曾呢,还是那个王曾。
王曾表面绵软,心里可亮堂着呢,官声也好,政绩也拿得出手,老百姓甚至给他建了生祠祈福。曹利用也当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资历比丁谓还老,结果“小年轻”王曾后来居上排在他前头,曹利用心里不痛快,老在背后说王曾的坏话。
其实曹利用这人不算坏,还挺整治那些投机钻营的小人。他后来出事,主要是不太会变通,得罪了刘娥和宦官。所以就算曹利用倚老卖老挤兑王曾,王曾在他倒霉的时候也没落井下石,甚至还替他说过话。
王曾有句话叫“夫执政者,恩欲归己,怨使谁归?”这话是说给范仲淹听的,解释自己为啥举荐人才却不声张。但这也是他大公无私的体现。范仲淹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谥号“文正”,是顶高的赞誉;王曾呢,巧了,谥号也是“文正公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