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唐诗赏析之燕歌行并序-高适在诗中表达了什么隐喻 (燕诗全文)

燕歌行并序,唐代高适,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,一起来看看吧,开元二十六年,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,作,燕歌行,以示适,感征戍之事,因而和焉,汉家烟尘在东北,汉将辞家破残贼,男儿本自...

admin

燕歌行并序,唐代高适

开元二十六年,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;作《燕歌行》以示适,感征戍之事,因而和焉。

汉家烟尘在东北,汉将辞家破残贼。

男儿本自重横行,天子非常赐颜色。

摐金伐鼓下榆关,旌旆逶迤碣石间。

校尉羽书飞瀚海,单于猎火照狼山。

山川萧条极边土,胡骑凭陵杂风雨。

战士军前半死生,美人帐下犹歌舞!

大漠穷秋塞草腓,孤城落日斗兵稀。

身当恩遇常轻敌,力尽关山未解围。(常轻敌 一作:恒轻敌)

铁衣远戍辛勤久,玉箸应啼别离后。

少妇城南欲断肠,征人蓟北空回首。

边庭飘飖那可度,绝域苍茫无所有!(飘飖 一作:飘摇;无所 一作:更何)

杀气三时作阵云,寒声一夜传刁斗。

相看白刃血纷纷,死节从来岂顾勋?

君不见沙场征战苦,至今犹忆李将军!

唐诗赏析之燕歌行并序-高适在诗中表达了什么隐喻 (燕诗全文)(图1)

这首诗读起来特别有劲儿,虽然用的是乐府的旧题目,但高适是真拿它写实事儿。以前乐府老写闺怨,曹丕那会儿《燕歌行》都是写妇女秋思,高适这头一回拿它写边塞将士,挺新鲜的。诗里主要骂那些主将,自己骄横轻敌,不管士兵死活,结果打了败仗。以前注释老说是讽张守珪,其实不对,应该是骂安禄山——那会儿安禄山刚打了败仗,张守珪还帮他瞒着,高适看着就来气。

开头八句写出师,挺热闹的。“汉家烟尘在东北,汉将辞家破残贼”,战事一起,将军就出征了,“男儿本自重横行,天子非常赐颜色”,天子还挺器重,给足面子,但这里已经有点暗讽——太受宠了就容易飘。“摐金伐鼓下榆关,旌旆逶迤碣石间”,队伍浩浩荡荡,锣鼓喧天,看着挺威风,其实后面要打脸。“校尉羽书飞瀚海,单于猎火照狼山”,前线军情紧急,敌人也准备好了,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。

接下来八句写打仗,对比太扎心了。“山川萧条极边土,胡骑凭陵杂风雨”,战场一片荒凉,胡骑像暴风雨一样冲过来,“战士军前半死生,美人帐下犹歌舞!”这边士兵快死光了,那边将军帐里还唱歌跳舞!这对比,看得人胸口堵得慌。“大漠穷秋塞草腓,孤城落日斗兵稀”,秋天草都黄了,孤城里兵越来越少,还围不住,“身当恩遇常轻敌”,直说了——就是将军轻敌才搞成这样!

再八句写士兵和家人的苦。“铁衣远戍辛勤久,玉箸应啼别离后”,士兵穿着铁甲戍边那么久,家里的妻子肯定哭干了眼泪。“少妇城南欲断肠,征人蓟北空回首”,一个在家哭断肠,一个在战场上只能回头望,根本回不去。“边庭飘飖那可度,绝域苍茫无所有”,边塞的日子太难熬了,茫茫一片啥都没有,“杀气三时作阵云,寒声一夜传刁斗”,白天杀气腾腾像战云,晚上刁斗声寒得刺骨,日子过得太煎熬了。

最后四句,士兵们是真豁出去了。“相看白刃血纷纷,死节从来岂顾勋”,大家抱着必死的决心,根本不是为了什么功劳,“君不见沙场征战苦,至今犹忆李将军!”突然转到怀念李广——要是李将军在,哪会这样啊!这句结尾,一下子把情绪拉满了,既同情士兵,又讽刺那些无能的将领。

唐诗赏析之燕歌行并序-高适在诗中表达了什么隐喻 (燕诗全文)(图1)

高适这人写诗,确实有股子“胸臆语”,就是心里有啥说啥,不拐弯抹角。这首诗不仅是他的代表作,整个唐代边塞诗里都算顶尖的,能传这么久,不是没道理的。他写这首诗的时候,对边塞熟得很——开元十五年他就去过蓟门,后来张守珪让安禄山打奚、契丹,安禄山轻敌败了,张守珪还瞒着报功,高适看着这些事儿,心里能没感触?他把这些事儿写成诗,比那些光写边塞风光的有劲儿多了,后来杜甫写“三吏三别”,也是这么个路子,算是把乐府诗往前推了一步。

诗里写的征战苦,不光是打仗苦,更是苦在将领不管士兵,苦在“战士军前半死生,美人帐下犹歌舞”这种不公平。你看那些士兵,明知可能回不来,还“死节从来岂顾勋”,这种忠勇和将领的荒淫一比,真的让人心里不是滋味。最后那句“至今犹忆李将军”,与其说怀念李广,不如说盼着能有真正懂士兵、会打仗的将领吧。


上一篇: 边塞诗人高适的一生是怎样的-他什么时候投笔从戎的 (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) 下一篇:高适是趋炎附势薄情寡义的人吗-高适与李白的关系如何 (高适还是高适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