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唐与藩镇如何博弈-安史之乱结束后 (大唐与藩镇如何合并)
任何一个统治者,都有追求二世三世乃至千世万世相传的欲望,任何一个军区司令,都有追求自治或半自治的欲望,这是人性,如果条件具备,他们自然会这样做,如果条件不具备,他们就只能服从中央政府,或玩民主,看到我...
任何一个统治者,都盼着自家能传二世三世乃至千世万世;任何一个军区司令,也都想搞点自治或者半自治。这事儿吧,说到底就是人性。
条件要是合适,他们肯定就这么干了;条件不行,那就只能乖乖听中央政府的(或者装模作样玩点民主)。
听我这么说,估计有些“有识之士”得气得跳脚。在他们眼里,人类历史就是好人跟坏人死磕的历史,让我这么一讲,好像好人坏人没个明确界限了,这简直是叔能忍婶都不能忍啊!
宋代以后,文官系统越来越牛,军方大佬一直被压着,根本没机会搞自治、半自治那一套。
唐玄宗那会儿,豪门势力大得吓人,军方大佬总被豪门、王爷们压着,所以地方自治、半自治虽然常见,但领头的基本不是军方,而是王爷、豪门把持地盘。
晚唐五代就尴尬了,豪门不行了,王爷也退场了,文官系统又没成熟,这么一来,军区自治、半自治就成了个甩不掉的烂摊子。
但就算这时候,军区想搞自治,也得看地缘。要是地缘不好还敢自治,那不是找死吗?地缘不行,你手下的小弟都能把你砍翻在地!

那什么样的地缘适合军区自治呢?
第一,离中央政府老远,中央管不着;第二,得是抵抗外敌的前线,必须驻扎重兵。
一个军区,这两个条件越满足,割得就越狠。不然呢,就只能老老实实听中央的。
这两个条件最全的地方,就是河北。
江南离中央是远,但没啥外患,不用驻重兵,所以文官系统对军人那是压倒性的优势。江南的军方大佬,哪敢跟皇帝大声嚷嚷?
西北也驻重兵,但中央就在西北,军区很容易被中央拿捏。所以西北的军方大佬,一般也不敢瞎折腾。
搞明白这个基本道理,再看晚唐的藩镇分布,就清晰多了。
说白了,一个地方割不割据,主要看地缘,跟将领忠不忠真心关系不大。接下来,咱们按割据的严重程度,排排晚唐的各大藩镇。
割得最狠的,肯定是河北的藩镇。这真不是因为河北藩镇都是安史的余孽,或者他们不忠诚,纯粹是这里的地缘太适合割据了。
第一,这儿必须驻重兵,因为有契丹、奚族这些狠角色在北边;第二,中央管得远,中央政府在西北,河北在帝国最东边。

割得仅次于河北的,是山东、河南东部的军区。地缘原因也是关键。
第一,山东、河南东部得驻大军,不然河北一失控,马上就能打过来。唐玄宗当年布的局,这漏洞最大,安史之乱后,大唐皇帝赶紧补上了;第二,这儿离中央也远。
不过呢,这儿的军队主要是牵制河北的,规模比河北小,而且中央控制起来相对容易,所以割得没河北那么狠。
再往下排,是山西、河南西部的军区。跟山东、河南东部比,这儿更靠近中央,中央控制起来更容易,所以相对老实点。
割得更弱的是西北军区。西北军为啥政治上更可靠?不是觉悟高,是离中央太近了。中央对西北根本谈不上鞭长莫及,文官系统(宫廷)渗透得也深。
割得更弱的是西南军区。西南其实也离中央远,也得驻兵防吐蕃,但中央对西南的控制力比西北强,吐蕃的威胁也没西北那么大,驻军就弱一些。
割得最弱的,自然是江南军区。中央好控制江南,是因为外患不在那儿,而且北边有河南、山东军区挡着,不需要留太多兵。虽然当时文官控制军队是通病,江南例外——没强大驻军,文官说了算,军方大佬想叛乱?连扩军备战的机会都没有,就被掐灭了。
这种地方的军队敢闹事,中央分分钟就能摆平。所以江南军区的政治可靠性自然高。
这么看就知道,军队靠不靠谱,主要看地缘,不看将领忠不忠。所以啊,西北叛乱的概率比河北小得多,江南也比河北小得多,这不是因为将帅忠心,是地缘不一样。
李光弼在河南东部,离中央远,驻军又多,对中央不满意,照样摆军阀架子,皇帝调令,他各种耍滑头。要知道,这可是平安史之乱跟郭子仪齐名的狠人,功劳威名甚至比郭子仪还牛。
令狐彰呢?标准的安史余孽,投降大唐后,驻在河南西部,那地缘不利于割据,所以他一辈子忠于中央,死后还请中央派文官来管军区,他儿子也不谋求世袭,文官顺利接管了。
安史之乱后,大唐后来的权力格局,大体就这么定了。后来只是修修补补,没啥大突破了。
这格局看着摇摇欲坠,但一直没破掉。
河北军区叛乱,基本没出路。
第一,他们能把河北统一起来?其实不能。后来一百多年,也没哪个军方大佬统一过河北,直到朱温、李存勖拉开五代序幕,河北还是藩镇林立,没人敢说统一河北。
一个大佬占河北四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的地盘,就凭这实力,靠中央管不着的地缘恶心一下中央还行,想造反成功?差远了。
第二,河北几大军头结盟,就能迅速控制中原?其实不能。中原驻军多,皇帝还能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,把他们分化瓦解了。
对大唐来说,军人集团有条底线绝对不能碰:任何一个军区,都不能试图扩张兼并,只能保持原状,甚至被不断分割。想兼并扩张?那就是犯天条。
守住这条底线,藩镇格局就威胁不了大唐了。
代宗那会儿,这道理已经很明显了。
大唐接下来要做的,就是牢牢控制宦官的禁军,再控制住西北军,强力管住西南军区,然后慢慢削弱中原、河北的自治程度。
经过一番博弈,宪宗结束时,中央终于承认河北的特殊地位,说白了,河北自治合法化了。
基于军事和地缘需要,中原的军区,特殊时期特殊原因,也可以适当承认自治。
但其他地方?千万别跟上面这些地方攀比,敢攀比?一律格杀勿论。
安史之乱后,大唐的军区越来越多,规模越来越小。就像分封诸王避免不了的历史阶段,中央能做的,就是削弱分割诸王,而不是取消分封制。
唐代宗在位17年。
这17年里,针对安史余孽的战争,只打过一次,断断续续,满打满算一年。中央政府主要工作是纵横捭阖,因为这场战争主要在河朔三镇、淄清节度使之间打。
一开始魏博镇兼并昭义镇,幽州、成德、淄青三镇帮中央围剿魏博田承嗣。整个战争期间,中央军只是配角。
最后稀里糊涂结束,是因为田承嗣通过一系列操作,让成德、淄青站自己这边,围剿就散了。
剩下的十多年,代宗主要整改中央大佬和政府军大佬。
这十多年,代宗拿着大刀砍砍砍。先砍翻大太监李辅国,再砍翻来瑱(平安史之乱的大功臣),再逼得仆固怀恩、李光弼走投无路(这俩也是大功臣);后来又砍翻华州周智光、大太监鱼朝恩、宰相元载、王缙。
期间还全力改编中央军。
这么一来,神策军闪亮登场,理论上、实际上,这都是支控制在皇帝手里的军队。
当然,还有前面说的,全面分割军区,总之就是不断玩推恩令,最后实现“广建诸侯少其力”。
经过这十多年准备,唐德宗一上台,难免有点跃跃欲试,怎么看也能开始全面削藩了。
可惜啊,唐德宗想简单了,全面削藩一搞,天下立马大乱!
当然了,这是后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