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因是什么-北宋为什么没有宦官乱政 (原因是什么英语)
还不知道为啥北宋没有宦官乱政?因为他们都忙着上战场杀敌去了的读者,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,接着往下看吧~在咱们的印象中太监一般都是躲在皇帝背后阴谋算计的小人物,明末魏忠贤,清末李莲英都是赘...
还不知道为啥北宋没有宦官乱政?因为他们都忙着上战场杀敌去了!
在咱们的印象里,太监不都是躲在皇帝背后搞阴谋的小人物嘛?明末的魏忠贤、清末的李莲英,那都是出了名的“赘阉遗丑”。太监这群体,总带着股阴柔劲儿,跟军队这种阳刚的代名词,简直是八竿子打不着。唐朝倒是试过让太监掺和军事,结果呢?监军制度直接把唐帝国坑惨了,尤其是镇压安史之乱那会儿,这些太监们压根不懂打仗,瞎指挥、乱下令,多少将士白白送了命!
不过凡事都有例外。跟唐朝比,北宋的太监们那军事科技树简直点满了!人家不爱宫斗,就爱战斗,要么戎马一生、衣不卸甲,要么运筹帷幄、指挥千军万马,个个都在北宋军事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。咱们还能根据他们的特点,给他们分分类。
第一类,就当他们是“关羽吕布”附体——主打一个能打
死太监里也能出“万人敌”?像关羽、吕布那样的?这可不是开玩笑!
真不是开玩笑!您可别小瞧了这些太监,虽然跟咱们正常男性比少了点“装备”,但猛起来照样阳刚得很!给您介绍的这些,可都是亲自抄起刀上过战场、拼过命、见过血的,比起朝堂上那些高谈阔论的文官,这些太监才是纯爷们!
这位爷出身宦官世家(您看,当太监都能当出世家来了!)。他干爹窦思俨,五代十国时期就净身当了太监,算是老牌宦官了。这老太监养了一堆干儿子,窦神宝和他哥(没错,也是太监)窦神兴,就是其中特别出色的俩。
宋太宗这人吧,有个特点:特别信任太监,还鼓励他们上战场打仗……
窦神宝跟着宋太宗打太原时,当了“先登”(其实古代“先登”某种程度就是当炮灰的)。这窦太监披着铠甲,嗷嗷往城墙上冲,砍杀敌人,真够彪悍的!就凭这股不怕死的劲儿,他后来当了并州监军,接着就跟边疆部族干上了。
这下边疆部族傻眼了——听说来了个太监,谁知道这太监这么能打!这货的功绩包括:在并州建军时,多次主动出击,攻破三十六座营寨(还是亲自带队打的!)。立功太多,宋太宗又派他去驻守夏州,窦太监马不停蹄,又镇压了十四个部族叛乱,顺手还把依附契丹的牛家族二十八部给包了饺子。
当然,窦神宝最牛的战功是暴揍党项人。西夏的奠基人李继迁,好几次进攻宋朝,都被窦神宝几个大嘴巴子扇得找不着北。反过来,窦神宝还偷袭攻破了党项人的老营寨,俘获了好几万党项人口和牲畜,打得李继迁狼狈逃窜。
这太监一生真是金戈铁马,为大宋抗击外敌(好吧,说“太监为大宋抵抗外敌”总有点怪怪的……),英勇抗击李继迁,保卫了北宋边疆的安宁。
这太监记载不多,但我怀疑他有轻功——他曾跟着宋太宗打太原,攻城不顺,这太监就冒着枪林弹雨,好几次跑到前线传诏令……(也是个不怕死的,不过我挺好奇:放着传令兵不用,非用太监传消息?宋太宗是真信任他们啊!)
这时候李神福的职位是右领军卫将军,有实打实的军衔。
接下来要隆重介绍的这位,秦翰,绝对是宋代宦官里的军事天才!跟普通将领(尤其是宋朝那些“弱鸡”将领)比,也算得上名将了。这位大爷在太宗、真宗时期,跟契丹打了好几次仗,光受伤就四十九次!为北宋边疆安定立下了赫赫战功。
秦翰的功劳也是一刀一枪拼出来的。早年他跟着李继隆平定赵宝忠叛乱;太平兴国四年,宋太宗灭了北汉,接着又乘胜攻辽,秦翰作为崔部兵马都监,猛攻燕京,打得辽国人人心惶惶。虽然秦翰表现不错,但宋太宗指挥失误,硬是“怒送人头”,高梁河一战,北宋军队被辽国名将耶律休哥打得满地找牙,宋太宗自己屁股上都中了一箭,轰轰烈烈的北伐就这么黄了,形势逆转,辽国开始反攻大宋。
北伐虽然失败了,但大宋将领们还想跟辽国人血战到底。徐河之战时,宋将刘廷翰在正面列阵,秦翰他们则绕到辽军后面,前后夹击,杀敌过万,算是给北伐中死的将士们出了口气。
后来秦翰又当了镇、定、高阳关三路排阵都监,干了七八年,跟辽国你来我往打得不亦乐乎。这期间他的战绩:歼灭契丹两万人,俘虏铁林大将等十五人!
景德元年,辽国发动最大规模南侵,一路势如破竹打到澶州,宋真宗差点吓尿,还是寇准他们半逼半请,才把真宗“架”到澶州前线。秦翰作为负责人,担任西面排阵钤辖,主管大阵。他挖沟渠抵御契丹进攻,带着军队七十多日不脱甲,跟将士们同吃同住,最后促成澶渊之盟,秦翰功不可没!
第二类,就当他们是“黄忠”转世——主打一个能射
您以为北宋太监就会抡刀子动枪子儿?人家可不偏科!近战不行,远攻也能玩得溜。虽说跟古代神射手养由基、黄忠比还有差距,但也相当厉害了。
杨太监,北宋太监里的第一神射手。有天他坐大堂上,一箭射穿了正好路过家童的发髻(家童心里想:我招谁惹谁了,差点吓死!)。您听着可能觉得没啥,但古代弓不是随便拉的,杨射的是移动靶,臂力、眼神都相当可以。后来他跟着曹明克降服水州蛮,靠箭术没少让蛮人吃亏。箭术太好,他还在宋仁宗面前表演骑马射箭,仁宗直夸神准,赏了锦袍美酒,朝廷也物尽其用,让他当西京作坊使,管弓箭军器库。
上面说的都是能打、能射的太监,但有些太监可能体格、武力差点,要他们亲自上战场杀敌,难为人家了。北宋还有一类,这些爷们能带兵、会打仗,不用亲自上阵,指挥兵马就能击溃你——不是武力型,是统帅型太监。
这位太监的故事可丰富了。最早宋太宗能挤掉侄子赵德芳登基,王继恩功不可没——这货搞宫廷诡计是把好手。不过今天不说他多阴险,重点说说他的军事水平和帅才。
王继恩是北宋初年最出名的太监,宋太宗的心腹、太监头子,老王可一点没给太监群体丢脸,打起仗来也是杠杠的。
早年老王跟着宋太祖军队南下,灭了荆湖、后蜀、南汉、南唐,经历了战场磨练。太宗时期,他当了河北刺史、天雄军都监、易州团练使,实际参与了军队建设和发展。这时候的王继恩,既有军事素养又有实战经验,是高端人才。虽然不能亲自上阵,但他洞察力强、战争思维高超。
有才能也得有舞台,很快就送来了。
淳化四年,四川阶级矛盾尖锐,王小波、李顺起义,很快获得老百姓支持,队伍越来越大,第二年就攻占成都,控制了四川大部分地区。宋太宗急忙派王继恩去平乱。当时四川局势糜烂,王继恩清楚知道:关键得打通官兵入川道路,让大部队源源不断进去跟李顺他们死磕。于是他分兵两路,一路奔巫峡,沿长江水陆并进;一路抢占秦岭剑门栈道。不得不说王继恩眼光毒辣,他趁着起义军攻占梓州(义军打梓州用了五十多天,给了机会),率大军拿下剑门关(咱们也感慨:跟王继恩比,起义军布置太差,抓不住重点)。
王继恩入川后没硬碰硬,拿下剑门关及周边地区,保证了官兵入川增援,避免被起义军困死在四川盆地。兵源、补给有了,他就步步为营包围成都,最终镇压了李顺起义。
第三类,就当他们是“内政全能”——能守城、能筑堤
说完那些军事科技点满的太监,下面这些是“偏才”太监。他们上马能带兵打仗,下马能修堤坝、屯田、搞研究,从另一方面给北宋王朝做贡献。
这位爷也出身宦官世家,他干爹刘延稻是高级宦官,在太监圈里也算有头有脸。
刘承规的功劳不少:当北作坊副使时,亲自镇压山民造反(这在北宋太监里算常规操作了)。太平兴国四年,契丹进犯镇州,他驻扎定州防备契丹,当后备支援。这时候黄河河堤决口,老太监袖子一卷:“兄弟们,跟我上!”亲自带着民夫士兵堵决口,保住了河堤。
刘太监除了打仗、修河堤有两手,对度量也很有研究,甚至可以说为宋朝权衡改制作出了突出贡献。
刚说完修河堤的,又来了个修运河的。阎太监主要功绩是修了从嘉山到定州,再到蒲阴东的百里运河。史料说“时中山屯兵甚众,艰于飞挽,承翰请凿渠,计引唐河水自嘉山至定州三十二里,又至蒲阴东六十二里,合沙河经边吴泊入界河以济馈运,亦可旁为方田,上嘉而从之。”也算宋代李冰了吧。咱们看宋代太监们真辛苦,又要打仗,又要屯田,又要修河堤,忙得连宫斗的时间都没有了……
老张打仗也不错,作战勇猛。这位还是三朝老太监,抵抗契丹、征讨党项时都当过监军。太平兴国四年契丹进犯边境,他率军两次出战,把辽国打得大败。这位爷打仗漂亮,修城池也是一把好手,抵御党项入侵时,多次主持修城,威州、清远等地筑城都归他指挥。
李太监的特点是财政厉害。这位一生都在跟西夏斗争,大半辈子战斗有输有赢。但他最出色的是经营西北、收复兰州,驻扎边疆时还管财政,在他监督号召下,给朝廷省下了将近六成军费!
所以您看,北宋是不是个特奇怪的王朝?皇帝善良软弱(所以文官很有话语权),太监们不专心伺候皇帝,反而操心帝国军事。更意外的是,在这个“男子汉领域”,北宋太监们反而绽放了他们的才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