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预言了宋朝灭亡-宋朝文学家王禹偁的名篇-唐河店妪传 (预言了宋朝灭亡的原因)

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宋朝,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,文明繁荣的大宋,一桩足以与优雅宋词争辉的文学成就,正是散文,两宋三百年间,宋朝的散文创作,堪称,井喷式发展,,相关名家一抓一把,...

admin

文明繁荣的大宋,除了宋词,散文也是一绝。

两宋三百年,宋朝的散文创作简直井喷式发展,名家一抓一把,作品百花齐放,彻底甩掉了唐代散文那种虚头巴脑的文风。这些经典文章,有的厚重朴实,有的趣味横生,有的意境深远,传了上百年,连明清的文言文都受它影响。说真的,散文就是大宋给后世留下的最牛的文化遗产之一。

在这些超越时代的宋代散文名篇里,要找一篇“又有趣又犀利”的,得提提宋初文学家王禹偁的《唐河店妪传》——这篇文章现在挺低调,当时可牛。

一:北宋大妈的彪悍故事

王禹偁,字元之,山东巨野人。这哥们儿出身穷,但肚子里全是墨水,写文章还特爱讽刺,嬉笑怒骂从不嘴软。进了宋太宗的官场,就因为爱给皇帝提意见(还特敢说)出名了。他的谏言,句句戳中皇帝心窝,但也给自己招了不少祸,一生不是被贬,就是在被贬的路上,四十八岁就病死了。可这些“惹祸”的文章,反而开创了北宋散文简雅古淡的新风格,后来的文学家都挺推崇他。

《唐河店妪传》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。

预言了宋朝灭亡-宋朝文学家王禹偁的名篇-唐河店妪传 (预言了宋朝灭亡的原因)(图1)

《唐河店妪传》,说白了就是讲唐河店一个老太太的故事。全文才551字,开头186字就把老太太的彪悍写活了:一个人干掉辽兵。

文章里说,北宋端拱年间,有个老太太在宋辽交界的唐河开店。有天突然来个辽兵,老太太一点儿不慌,先假装招待,还故意装作老胳膊老腿,让辽兵自己上前打水。等那渴得要命的辽兵弯腰去井边,老太太从后面使劲一推,把他推进井里淹死,然后麻利地骑上辽兵的战马,跑到衙门报功。原文写“妪自后推虏堕井,跨马诣郡。马之介甲具焉,鞍之后复悬一彘首。”就这么几笔,现场感拉满,老太太又勇有谋的形象立起来了,不愧是散文大家的手笔。

当然,看惯了大宋老挨揍的后世读者,读这段估计会愣住:连老太太都这么猛,宋军咋还老打败仗?没错,王禹偁也这么想。他写这篇文章,不是为了编个“抗辽神剧”,他是想反思——宋朝大妈都这么能打,宋军咋这么怂?

p> 于是,文章后面365字,王禹偁用他那支犀利的笔,把问题扒得底朝天:大宋打不了胜仗,是因为老百姓不行?当然不是!辽兵一来,像唐河店老太太这样的边民多了去了,场面是“闻虏之至,或父母辔马,妻子取弓矢,至有不俟甲胃而进者”——打契丹根本不用动员,全家老小都能上。可这些忠勇的边民,到了宋军里却是“二等公民”,装备待遇都比禁军差远了,“所赐介胄鞍马,皆脆弱赢瘠”,这种队伍咋能打恶仗?

在王禹偁眼里,大宋为啥弱?不是不重视国防,是钱都花错地方了!高待遇的禁军打仗不行,忠勇的边民却装备差。要是钱花对了,“如是得边兵一万,可敌客军五万矣”——练出这样的虎狼之师,大宋还怕谁?所以他写这位老太太,其实是写对大宋国防的担心,就盼着当官的能看明白,长点心。

就凭这精炼的叙述、生动的情节、犀利的点评,一生坎坷的王禹偁,对得起“北宋散文大家”这称号。

可放在北宋历史上,这篇堪称经典的散文,更像个“神预言”——后来北宋国防的毛病,几乎全被他说中了。

二:对大宋国运的“神预言”

《唐河店妪传》里,王禹偁把大宋国防的毛病扒得透透的。可这篇文章就算被夸上天,也没让那些当官的醒悟——比起后来北宋的问题,他说的那些都不算事儿。

比如到了宋仁宗年间,大宋的边防军哪是“钱花错地方”,简直是瞎扔钱。王禹偁写文章那会儿,宋辽还在打仗,边防好歹是为了抗辽。可《澶渊之盟》签了后,宋朝招兵,居然成了一种“买单”:地方一闹民乱、饥荒,朝廷就大规模扩军,让饥民当兵。多招一个兵,就多一份军饷。

p> 这么“招”下去,军队就跟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。王禹偁那会儿,宋朝军队最多六十六万;七十年后的宋仁宗时期,军队人数突破一百二十五万,年军费高达4800万,占国家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五。钱从哪来?苦农民啊!结果越民乱越招兵,越招兵越民乱,北宋中期的“冗兵”问题,生生把国家元气耗光了。

那招了这么多兵,战斗力咋样?撒网扩招,兵员质量能好到哪去?王禹偁那会儿的军队至少还上过战场,到了北宋中期,陕西这种边防要地,边防军里都是“匠工书画机巧百端名目”——阿猫阿狗都能混进来领军饷。这些人还整天在街上闲逛,“衣服举措不类军兵”,大宋的边防就靠他们守?

这种素质上了战场,结果可想而知。大文豪苏辙说,西夏人一听宋朝禁军来打,都“举手庆贺”,战斗力“弱鸡”到名声在外。

但就算这样,比起北宋末年的军队,宋仁宗年期的还算“良心”。虽然战力不行,好歹还有点血性。宋夏那几场大战,不管输赢,常见宋军血战到底。

可这毛病传到宋徽宗末年,又变了个样。金军南下时,汴京城那些拿高军饷的禁军,出征连马都不会骑,骑上马就哆嗦。黄河边金军一擂鼓,宋军吓得四散逃跑,几百金军追着几千宋军打。后来的靖康之耻,原因很多,但没争议的一条就是:大宋的钱,全养了废物兵。

反过来,两宋山河破碎时,北方的百姓却一直扛着。各地的“弓箭社”义军,几十年浴血奋战,给南宋换来了立国时间。岳飞北伐时,北方义军纷纷响应,举着“岳”字大旗死战到底。比起那些把“议和”当功劳,为了议和冤杀忠良的“精英”,这些像“唐河店妪”一样的百姓,才是真英雄。

一篇《唐河店妪传》,刚读的时候觉得老太太特逗,细品又觉得挺心酸。忘战必危的道理,糟蹋国防的代价,千年过去了,看着还是那么扎心。


上一篇: 主张北伐却英年早逝-宋哲宗-宋朝唯一的热血皇帝 (北伐是谁促成的) 下一篇:真相是什么-澶渊之盟宋朝为何还要向辽国纳贡 (真相是什么?山东不明飞行物被击落,河南也出现了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