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军惨败的原因是什么-君子馆之战宋朝为什么会输 (宋军惨败的原因有哪些)
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君子馆之战的文章,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,宋太宗时期是北宋和辽国交战比较密集的阶段,也是宋军拥有可观战力的阶段,只是空有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大梦的宋太宗,缺乏相应的才能,对内稳...
今天聊聊北宋那场挺丢人的君子馆之战吧。宋太宗那会儿,北宋和辽国打得挺频繁,宋军当时其实还有点实力,可宋太宗光想着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,自己本事又跟不上。对内稳住局面还行,对外打仗尤其是打辽国,那真是屡战屡败,脸都被打肿了。这么折腾下来,宋军的精锐在一次次的失败里耗得差不多了,北宋后来连能跟辽国叫板的兵力都没了,宋太宗这“功劳”可不小。而在这些败仗里,君子馆之战最扎眼,河北防线被辽军砸烂,辽军还跑北宋北方州郡抢了一圈,赤裸裸地羞辱了一把。

君子馆之战发生在986年,雍熙三年。往前倒七年,979年,太平兴国四年,刚打过满城之战。这两场仗有点像,都是在北宋北伐大败之后,辽军趁机南下打秋风。高粱河输了,引出满城之战;雍熙北伐曹彬在岐沟关惨败,辽军又南下,就有了君子馆之战。说白了,满城和君子馆都是北宋提前准备的防守反击,可结果一个天上一个地下——满城打赢了,辽军老实了会儿;君子馆呢,宋军精锐快打光了,河北彻底没防了。那这仗到底怎么输的?
君子馆这情况,比之前任何一次都糟。岐沟关那仗对宋军的打击,比高粱河大多了。你看《辽史》里写:“宋师望尘奔窜,堕岸相蹂死者过半,沙河为之不流。”曹彬带着主力北伐,结果被辽军围在岐沟关,好几万精锐没了,连武器盔甲都堆成了小山。这事儿刚过去,辽军就压过来了,北宋这时候该稳住,像满城那样打防守反击,可惜君子馆这回,辽军准备足了,宋军却没准备好。
《辽史·圣宗本纪》里还提了句:“国舅详稳挞烈哥、宫使萧打里死之。”可见辽军也是真刀真枪在打,不是围困就完了。可宋军这边呢?岐沟关败下来的将领,宋太宗罚都罚不过来,哪敢让他们再打这场关键仗?《宋史·刘廷让列传》说“时议遣将,无惬上意者”,宋太宗是真犯难了,最后干脆不选主将了,让李继隆守沧州,杨重进守高阳关,刘廷让守瀛州,田重进守定州,张齐贤守代州——大家都是平级,谁也不听谁的。

这就麻烦了,辽军可以集中兵力打一路宋军。而且刘廷让虽然宿将,但已经13年没指挥过主力了,973年被罢军职,到986年,手都生了。更要命的是天气。《宋史·太宗本纪》说“十二月乙未朔,大雨雪”,《宋史·刘廷让列传》直接写“时天大寒,兵士弓弩皆不能彀”——大冬天的,弓都拉不开,手冻僵了,还打个仗。有人说辽军抗冻,可抗冻也得穿厚衣服啊,宋军常年驻扎边境,怎么还会冻成这样?只能说他们根本没做好野战准备。
刘廷让倒是想主动出击,想用自己当饵,引辽军主力,还分了点兵给李继隆当后援。可问题是,李继隆听他的吗?大家平级啊!《辽史·耶律休哥列传》写得很清楚:“休哥闻之,先以兵扼其要地。会太后军至,接战,杀敬源,廷让走瀛州。”耶律休哥早就在必经之路上等着了,刘廷让一头撞进去,被围了好几重。

更离谱的是先锋官贺令图。《宋史·贺令图列传》说,耶律休哥派人传话“愿得见雄州贺使君”,贺令图还真以为人家要投降,带着几十个亲兵就迎过去了——这智商,怕不是个傻子?他之前还撺掇宋太宗打雍熙北伐,说什么辽国内乱、百姓夹道欢迎,结果呢?这下好了,他直接“投敌”了,宋军士气直接崩了。
李继隆呢?刘廷让特意分了兵给他,让他关键时刻支援,结果《宋史·李继隆列传》写“继隆引麾下兵退保乐寿”。不是李继隆怕死,是大家各管各的,他上去也得被围,得不偿失。最后刘廷让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,他自己单骑逃出,辽军趁机在河北抢了一圈,北宋边境从此“不敢北向”——老百姓吓唬小孩儿,哭闹就说“于越(耶律休哥)来了!”

这仗打完,北宋的精锐骑兵差不多没了,河北防线形同虚设。更麻烦的是,西边的党项李继迁一看北宋不行了,立马投了辽国,北宋两线作战,彻底没招了。从此只能被动防守,可连防守都越来越吃力,直到后来被辽国、金国按在地上摩擦。历史这玩意儿,真是一步错,步步错啊。
参考资料:《宋史·太宗本纪》《宋史·李继隆列传》《宋史·刘廷让列传》《宋史·贺令图列传》《辽史·圣宗本纪》《辽史·耶律休哥列传》《宋史纪事本末·卷二》《旧唐书·李愬列传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