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般都是女性戴花-为何宋朝的男人喜欢戴花呢 (一般都是女性去结扎吗)
我们印象中,花朵是用来形容女子的,在现代如果男性将花朵作为身上的装饰,往往会被视为娘娘腔,但是在宋朝时期,男子戴花作为配饰是一件很常见的事,如果说宋人戴花是一种潮流与时尚,那么接受皇帝赏赐的花,便是一...
我们印象里啊,花朵总跟女子联系在一起,现在要是哪个男人身上戴朵花,估计有人会笑他娘炮,但宋朝那会儿,男人戴花可太常见了,就跟现在戴个帽子似的,日常得很。
要说宋人戴花是潮流,那皇帝赏的花,那就是身份和荣耀了。宋真宗要去泰山封禅前,封了陈尧叟和马知节两个大官,留他们在宫里喝酒庆祝。君仨头上都戴着鲜艳的牡丹,喝高兴了,宋真宗把自己头上最名贵的那朵摘下来,亲自给陈尧叟戴上,陈尧叟当场就感动哭了。喝完酒出宫,一阵风刮过来,花瓣掉了一片,他赶紧让侍从捡起来,小心翼翼揣怀里,还说“这可是官家赏的,不能丢”,那郑重劲儿,别提了。

对官家来说,戴花不光是联络感情,还是礼仪规矩。什么圣节庆寿、立春入贺、闻喜赐宴、祭天祭祖,人人都得戴宫花。《宋史·礼》里写着,开朝会前两刻,御史台和东上阁门催大家站好,群官戴着花面朝北站着,等内侍传牌子,皇帝到集英殿,百官还得谢花再拜。戴花这事儿,在朝会上是必须的,跟打卡似的。
花还分生花和像生花,生花就是鲜花,像生花是假花,用绢做的。宫花属于像生花,是宫廷特制的赏赐品。什么身份戴什么花,戴几朵,都有讲究,明文规定的,跟现在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似的。
要是现在哪个大男人头上插朵花满街跑,估计路人得笑岔气。但北宋那会儿,咱老祖宗可喜欢这么干了。《水浒传》里梁山好汉那叫一个“花团锦簇”——病关索杨雄,看牢子的,鬓边老插着芙蓉花;打渔的阮小五,破头巾上别着石榴花,一点不觉得不好意思。虽然是小说,但多少能反映当时男人戴花这事儿有多普遍。

宋人为啥这么爱戴花呢?得从北宋建国时说起。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,老提防武将学他,搞了个“杯酒释兵权”,定了以文治国的路子。他还让人在宫里密室刻了块石碑,新皇帝即位就得偷偷去读,这块碑的秘密,直到他死了150年,金兵攻破汴梁,皇宫被糟蹋了才被发现。
宋太祖留给子孙的遗训是什么呢?据史料记载,全文就两句:“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”,子孙要是不听话,天打雷劈。你想啊,一个皇帝临死前留下这“传家宝”,肯定有他的想法。可能他觉得,文人再怎么瞎说,也不会造反,对朝廷的危害没武将大。不管咋说,这遗训的好处是文人扬眉吐气了,都争着当文人,享受生活,爱搞文学艺术,风雅得很。说到风雅,戴花这种有风情的事儿,自然就流行起来了。
当然,戴花能这么火,还得靠赵匡胤那些孝顺子孙。他们不光鼓励戴花,还带头戴,显大宋朝的文雅。史书上说,宋徽宗每次出游回宫,都是“裹小帽,簪花,乘马”,跟着的臣子卫兵,也都得赐花戴着。他还规定,随身卫兵每人发一件衣袄、一枝翠叶金花,只有穿宫花锦袄的,才能自由进出宫里。天子带头这么玩,老百姓能不跟着掺和吗?
到了宋真宗那会儿,男人戴花就从普通习俗变成国家礼仪制度了。
戴花这事儿对北宋影响可不小。风靡全国的男人们戴花,直接让北宋文士风气盛行,搞得各行各业都兴旺,经济文化繁荣得很。
文化上,北宋出了好多诗人、词人、书画家、科学家,宋词跟唐诗并称中国文学两大高峰,苏东坡、王安石、司马光、米芾这些人,都是新文化风气的开创者。不光名人多,宋徽宗赵佶自己也是书画大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