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和尚原之战-宋朝在与金国的对战中-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(和尚原之战)

川陕是南宋的战略要地,南宋于1129年,金天会七年,南宋建炎三年,授命张浚担任川陕宣抚处置使,以抵御金军在川陕的战略进攻,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,一起来看看吧,1130年,金天会八年,建...

admin

川陕这地方,对南宋来说太重要了。1129年,金天会七年,南宋建炎三年,朝廷就让张浚当川陕宣抚处置使,专门盯着金军在川陕那边的动作,防着他们打过来。

和尚原之战-宋朝在与金国的对战中-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(和尚原之战)(图1)

到了1130年,金天会八年,建炎四年九月,宋金两军在富平撞上了。宋军兵力明明比金军多好几倍,结果呢?指挥一塌糊涂,还有将领临阵跑路,最后全线崩溃,跑得那叫一个狼狈。

宋军撤到兴州(现在陕西略阳)、和尚原(陕西宝鸡西南)、大散关(陕西大散关),还有阶州(甘肃武都)、成州(甘肃成县)这些地方,重新扎下营盘,打算挡一挡金军。富平这一败,和尚原就成了金军进四川的最大绊脚石。

和尚原这地方,你想想,是从渭水那边翻过秦岭进汉中的必经之路,在大散关东边,地势险得很,跟大散关有得一拼。对仙人关来说,和尚原就像是四川的第一道大门,俩地方把着四川的险要,必须守住。古人说得好,“和尚原最为要冲,自原以南,则入川路散;失此原,是无蜀也”。那时候,吴玠、吴璘哥俩儿接了张浚的命令,收拾了几千散兵残将,死守和尚原。金军肯定不干啊,非要打通进汉中的门,和尚原之战就这么打起来了。

1131年,金天会九年,绍兴元年五月,金军将领没立带着人从凤翔出来,乌鲁、折合从阶州、成州翻过大散关,一路往北,冲着吴玠的部队就来了。这俩路金军想着在和尚原会师。吴玠呢,就让手下将领们摆好阵势,靠着有利地形,轮着番儿打先到的乌鲁、折合那队金军。

金军想打打不了,想跑跑不掉。和尚原那地方全是山谷,路窄得要命,两边都是石头壁立,金军的骑兵根本施展不开,只好下马步战。吴玠带着宋军跟金军拼命,结果金军被打得大败。退到黄牛铺的金军还没站稳脚跟,又赶上大风雨,士气全无,哪还有心思进攻,只能灰溜溜地跑了。

和尚原之战-宋朝在与金国的对战中-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(和尚原之战)(图1)

与此同时,没立带的那队在箭筈关进攻的金军,也被吴玠的部将杨政给打回去了。这么一来,没立和乌鲁、折合两军会师的计划就泡汤了。这一仗打赢,宋军士气可算提上来了。

金军第一次打和尚原输了,金朝统治者气坏了,非说“必须拿下吴玠”。于是金军元帅兀术(就是咱们常说的金兀术)亲自出马,凑了十多万兵,架着浮桥过了渭水,在宝鸡连着珠营,用石头垒成城墙,跟吴玠的宋军隔着山涧对峙,准备决一死战。那时候吴玠也在调整部署,盯着兀术的一举一动。十月,大战终于爆发了。

吴玠让将士们挑出最硬的弓和最强的弩,分批轮流射击,箭像下雨一样不停地往金军那边射。金军撑不住了,丢下武器就想跑。吴玠一看机会来了,派奇兵从两边包抄,断了金军的粮道。金军这下陷入绝境,兀术一看情况不妙,赶紧夺路逃命。吴玠带着人马追击,在神坌设下埋伏,金军顿时大乱,宋军连夜出击,又把金军打惨了。兀术还中了一箭,狼狈逃窜。这一仗下来,宋军俘虏了金军头目三百多个,士兵八百多个,缴获的武器盔甲数都数不清,赢了漂亮的一仗。

和尚原这一仗,在宋金战争里可太重要了。宋军以少胜多,狠狠打击了金军主力,把富平战败的颓势给扭转了。后来金军打饶凤关、仙人关的时候,因为吴玠、吴璘哥俩儿带着部队死扛,加上当地老百姓帮忙,金军又吃了一次大败仗,只好退回凤翔,暂时放弃了打四川的念头,重点进攻的计划也泡汤了。

这一仗对金军的打击有多大?那是他们灭辽破宋以来第一次惨败,“金人自入中原,其败衄未尝如此也。”“兀术之众,自是不振。”其实和尚原这仗能赢,真不容易,里面全是当地老百姓豁出命帮忙的心血。

《宋史·吴玠传》里说,“玠在原上,凤翔民感其遗惠,相与夜输刍粟助之。玠偿以银帛,民益喜,输者益多。金人怒,伏兵渭河邀杀之,且令保伍连坐,民冒禁如故。”老百姓都知道吴玠对他们好,晚上偷偷送粮草,金军生气了,在渭河埋伏杀人,还搞连坐,但老百姓照样偷偷送。

和尚原之战-宋朝在与金国的对战中-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(和尚原之战)(图1)

吴玠、吴璘哥俩儿在和尚原大战的时候,手里就靠着富平之战后收的几千散兵,守着关口,对面是十多万金军,人数差太多了。而且和尚原离内地远,粮草供应也跟不上,当时甚至有人想劫持吴氏兄弟投降金兀术。在这要命的时候,吴玠站出来,把将领们召集到一块儿,用忠义来劝大家,真心实意地感动了众人,让大家一条心。他带着大家积攒粮食,整顿军队,列好栅栏死守,最后硬是打败了比自己强太多的金军。


上一篇: 后金和金朝之间是什么关系-清朝最初是叫后金的 (后金与金朝) 下一篇:南宋为何对金国发起蔡州之战?蔡州之战到底有多惨烈? (南宋为何对金朝不管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