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国画家爱德华马奈简介-什么作品被咒骂为-无耻到了极点 (法国画家爱德华德巴蓬桑油画)
爱德华马奈简介,爱德华马奈的作品有哪些?爱德华马奈的名言有哪些?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,一起来看看吧,爱德华马奈简介爱德华·马奈,ÉdouardManet,1832.01.23,1883...
爱德华·马奈(Édouard Manet,1832-1883),19世纪印象主义的奠基人之一,1832年出生在巴黎。

有意思的是,他这辈子其实没参加过印象派的展览,但他那股子革新劲儿,对莫奈、塞尚、凡高他们这些后来的一线画家影响可大了,硬是把绘画往现代主义的路上推了一把。
他受日本浮世绘和西班牙画风影响挺深,敢用特别鲜亮的颜色,不搞传统画里那种灰扑扑的中间调。这么一来,画就从老想着搞立体空间的框框里跳出来了,朝着平面的创作迈了一大步,算挺革命的。
2014年11月5日,他的《春天》在纽约佳士得拍出3320万美元,据说。
马奈的故事
一、早期教育
他出生在巴黎一个法官家庭,挺有钱的。年轻时当过海员,后来进了学院派画家库图尔画室学画画。
马奈对社会政治啥的不感兴趣,一门心思扑在艺术上。他不盲从老师,挺受伙伴们喜欢的。
之后按学院派的规矩,他临摹了不少古代画家的作品。他也爱逛卢浮宫,还跑过意大利、德国、比利时、荷兰这些地方,这些都让他的造型功底越来越扎实。
马奈虽然讨厌学院派,但也不喜欢像库尔贝那样直接反学院的人。他把所有经验和技巧都用在自己琢磨的方式上,画他眼里的现实。
对他来说,现实只是个引子,他要画的是另一种还没想清楚的东西——那就是艺术本身。
他这人个性强,受不了学院派那套死板虚假。他说:“每次进画室,都跟走进坟墓似的。”后来干脆离开画室,跑各地美术馆临摹研究老画家的作品。
二、成名
1863年,他在落选者沙龙展出了《草地上的午餐》,这下可炸锅了,轰动得不得了。不管是题材还是画法,都跟当时学院派那一套对着干。
画里直接画现实场景,把全裸的女人和穿得体面的绅士凑一块儿,画法上也敢革新,不搞传统那种细腻的笔触和棕褐色调,改用鲜艳、对比强烈、差不多平涂的色块。学院派的人哪能忍啊。
三、争议
1865年,他又拿出《奥林匹亚》,这画更离经叛道,又惹出一堆事,被评论界和媒体骂得狗血淋头,说“无耻到极点”。
不过左拉这些进步作家和年轻画家都挺他,左拉还说:“马奈早晚能在卢浮宫占一席之地。”这么一闹,马奈名气更大了,一群年轻画家围着他,受他画风影响,琢磨新画法,当时被嘲笑是“马奈帮”,后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印象派,马奈就成了他们头儿。

马奈凭着对绘画的敏锐感觉和那些标杆性的作品,把他那个时代的绘画整个儿都搅了个天翻地覆。
1883年4月30日,马奈病逝。他这名字出自拉丁文“Manet et manebit”,意思是“他活着并将活下去”。
马奈是怎么死的呢?
1883年4月30日,他因为梅毒和风湿病去世,这病让他疼得要命还局部瘫痪。后来左脚坏疽,截肢了,结果手术11天后人就没了,才51岁,哎。
1883年,他葬在巴黎帕西墓地,送葬的人特别多。
德加就说:“马奈比我们想的更伟大。”
1890年,有人募捐买下《奥林匹亚》送给国家,挂在卢浮宫。不过这承认来得有点晚,其实大家都早知道了,马奈的作品肯定是能传世的不朽之作。
马奈的作品
一、《吹短笛的男孩》
这画又叫《吹笛少年》,1866年的作品,160x98cm,布面油画,现在在巴黎奥赛博物馆。画的是近卫军乐队里一个吹笛少年的肖像。
画这幅画的时候,马奈琢磨着形和色怎么统一,也注意刻画人物特点。色彩上,亮面处理得挺稳,没什么变化,突然转到暗部,人物就放在浅灰、差不多平涂的亮背景里,用概括的色块把形体画出来。
这画里没阴影、没视平线、没轮廓线,主体层次少得可怜,否定了三度空间的深远感。杜米埃还说过,马奈的画平得跟扑克牌似的。
左拉当时站在这画前就说:“我觉得用再简单的法子,也画不出比这更强烈的效果了。”
现在看这画,好像也没多震撼。但在马奈那时候,这画的好处就是叛逆,不合当时的礼教。
它没内容,没深意,就是个吹笛的小男孩,啥也不代表,啥也不说明。而且马奈画得特别快,把以前的画法全推翻了!当时沙龙的评委都不愿意收,谁能想到100多年后,这画值8个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