赫尔德的作品有哪些-赫尔德对德国文学有什么影响 (赫尔德的小说)
约·高·赫尔德,1744—1803,生于东普鲁士的莫隆根,出身平民,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,一起来看看吧,1761年,他的聪明和苦学受到一位俄罗斯军医的赏识,翌年他被那位军医带到昆尼希堡...
约·高·赫尔德(1744—1803)生在东普鲁士的莫隆根,家里是平民。这小伙子后来在德国思想界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。
1761年,他的聪明和肯学被一位俄罗斯军医看上了,第二年就被军医带到了昆尼堡,进了大学学医。不过他好像对医学没啥兴趣,没多久就转去学神学了。
当时昆尼堡大学有康德在讲课,尤其是自然科学的讲座,让他印象挺深;还有狂飙突进运动的理论先驱哈曼,当时也在那儿。哈曼的文章和气质,给这位年轻大学生留下的印象比康德还深呢。

1764年,赫尔德去了里加,在那儿待了五年,这五年是他创作力蹭蹭涨的时候,写了不少东西。他完成了早期两部重要著作《论现代德国文学的断片》(1767)和《批评之林》(1769),这两部书让他就在德国文坛站稳了脚跟,也给后来的狂飙突进运动在理论上铺好了路。
1770年,他为了治眼睛去了斯特拉斯堡,在这儿碰上了正在大学读书的歌德——这事儿,其实就标志着狂飙突进运动开始了。
1771年,他在毕克堡当宫廷牧师,待了五年,正好赶上狂飙突进运动最火的时候,他写了一系列重要文章,像《论语言的起源》(1770)、《论莎士比亚》(1771)、《论莪相和古代民族诗歌的通讯选》(1773)、《人类历史的最古老文献》(1774)、《谈人的灵魂的认识和感觉》(1774),还有《也是一种对人类进行教育的历史哲学》(1774)等等。
这些文章里他对文学、哲学、历史、宗教的新想法,让他成了狂飙突进运动的精神领袖。
1776年,因为歌德的推荐,他去了魏玛,当教会总监、首席牧师。之后就一直住在魏玛,直到去世。在魏玛的这些年,算是他的成熟期。
1778年,他出版了自己收集的民歌(1807年再版时改名叫《诗歌中各族人民的声音》),后来还写了《诗歌艺术对古代和现代民族中的习俗的作用》(1781)、《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》(1784—1791)和《促进人性的通信》(1793—1797)这些。
赫尔德虽然写过诗、剧本、游记什么的,但成就一般,他的主要成就还是在哲学、神学、历史、语言、文艺理论这些领域里,尤其是对民歌的搜集、整理和提高,特别值得一提。
在哲学上,赫尔德觉得所有存在的东西都有朝着最高目标发展的趋势,历史和自然界里的一切,都按自己的规律,在特定条件下发展。历史的规律其实跟自然的规律是一套的。
这个规律藏在对抗性的自然力作用里,搞自然研究的已经从有机物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中发现了这规律,搞历史研究的就得在人类的精神奋斗里把这规律展现出来。历史嘛,就是人性不断发展的过程。为了追根溯源,他说一切都来自神,神是所有事物的永恒根本,世界的规律和秩序就是神的力量和理智的表现。
人道主义在他思想里特别重要,是他哲学的出发点。他说哲学要想对人有用,就得把人当中心。在他看来,人道主义就是种社会状态,在这种状态里,人们相互友爱,不是互相害怕,人的才能能自由发展。
从人性发展挡不住这个前提出发,他得出结论:不管暴君还是传统,都挡不住人性发展。要是真被挡了,那对暴君用暴力就必要了,革命是社会发展中少不了的一环。

赫尔德的哲学后来评价很高。有学者说黑格尔的哲学,不过是用形而上学的语言把他学说翻译了一遍;费尔巴哈在《论死与不朽》里,叫他老师,是“人的传道士和预言家”。
他的文艺思想,早期讲文学的那些著作里,就表达了狂飙突进运动的要求,提了他对人和现实关系的总体看法。他把世界看成历史,人是历史的存在;从现实直接得来的经验,是一个真正有人的尊严的存在、活动和搞艺术的必不可少的前提。
这就说到天才了,他觉得天才是个创造性艺术家的标志,是有创造力的人的代表,是“第二个普罗米修斯”,是“人世间真正的神”。他们不低头于任何传统和陈规。但也不能说艺术没规律。
赫尔德觉得任何艺术都有普遍的自然规律,这规律基于它的时间和空间。这样一来,所有艺术规则都只特定时间和空间有意义了。希腊悲剧的三一律不是希腊的艺术规律,是它的自然规律;莎士比亚那种完全不一样的形式,也只是他那个时代历史条件下的自然表现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