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什么类似的分科-古人参加科举都考些什么-古代的科举考试 (农夫与蛇还有什么类似的)
我们现在参加高考的时候,会有语文数学等分科,那么古代的科举考试,有什么类似的分科呢?古人参加科举都考些什么呢?古代科举其实也是分科的,有人觉得现在高考很难,其实古代的科举科目更多考起来更难,科举时隋朝...
我们现在参加高考的时候,会有语文数学等分科。那么古代的科举考试,有什么类似的分科呢?古人参加科举都考些什么呢?古代科举其实也是分科的,有人觉得现在高考很难,其实古代的科举科目更多,考起来更难。

科举是隋朝时候搞出来的制度,在那之前,做官的门路基本都被那些大家族把持着。普通人想当官?门都没有。皇帝想招自己人,也没啥途径。所以隋炀帝就想了个办法,搞出科举制度。不过刚开始那会儿还不成熟,后来到了唐朝,科举才慢慢完善起来。
唐朝的时候,科举主要分常科和制科两大块。常科就是每年固定都考的那一套,跟现在高考时间差不多;制科呢,是皇帝偶尔心血来潮临时加的考试,时间不固定。常科考啥是固定的,制科考啥就由皇帝说了算,每次都不一样。比如乾隆就搞过一次专门的制科,考文学;光绪那会儿还弄过一次,专门考经济水平的。
常科因为是固定考试,科目也跟着固定了,下面居然分了五十多科!是不是挺多的?那这五十多科都是些啥呢?
常科具体考啥,每个朝代还不一样。最开始只考一科策问,就是问答形式。皇帝挑问题当面问,考生当场答,皇帝觉得满意就给高分。那时候考生都是官员推荐的,所以皇帝工作量还不算大。
到了唐朝,参加科举的人太多了,还让皇帝一个个问肯定不行,就加了好多科目:秀才、明经、进士、俊士、明法、明字、明算……加起来有五十多种!里面居然还有书法、数学这些,不过大部分都是打酱油的,考不好没事,考好了也不加分。真正决定名次的,就俩:明经和进士。
明经嘛,说白了就是考背书。随便翻开四书五经里的一本,翻到任意一页,把其他字盖住,就露一行,让你把后面的字填上。再随便挑一句话,让你解释是啥意思。想考过这一科,基本得把课本全背下来,想靠运气过关?难。
进士才是最关键的,考的是写诗、做文章,还有点评时政。这一科也最难,最能看出一个人到底有没有真才实学。想考过这一关,光死读书背书可没用。要是能考过,恭喜你,半只脚就算踏进官场了,前途无量。进士还分三等,要是能拿到一等,那基本就是状元了,好多朝代拿了状元的最后都当上了宰相。
后来,那些不重要的科目干脆就取消了。宋朝又改了科举,把背书和写诗都砍了,只考时政问答:你对时政有啥看法?有啥解决办法?最后再从四书五经里挑一句话,让你写篇作文。
到了明朝,科举制度最鼎盛,也最严,难度最高。这时候八股文正式登场,成了最重要的考试手段。
八股文啥意思?就是写文章得按规矩来,字数多少、句子长短、声调高低都有严格要求,错一点都不行。还要在这些条条框框里把文章写好,能考高分的,那真不是一般人。
这些就是古代科举的主要考试形式,是不是比现在的高考难多了?